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趣班能为孩子的将来负责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00: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某儿童艺术培训中心参观。感慨之余,用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
    在芭蕾舞教室,我看到舞蹈老师一边用力掰着女孩子的腿,一边严厉地教训她们太娇气。同时,那些多不过十岁的小女孩儿不得不硬撑着,她们有的咬紧牙关,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汗流浃背……而一旁的母亲们(在此很少见到父亲),她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心疼、焦急、期望、坚强……这就是我感慨的原因:她们无一例外地默默地坐在一边,守望着自己的生命延伸——她们的独生女儿!


    我知道,她们希望女儿成为舞蹈家,或者至少通过练习舞蹈,使女儿对审美有一个良性的认识。可她们中间许多人,自己在儿童或少年时期,曾经的理想也是成为一名舞蹈家,可她们因种种因素没有实现。今天,她们把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女儿身上,说白了,就是用家长的权威,要女儿为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负责。
    在另一间钢琴教室,年仅八岁的小妹妹被老师骂哭了,理由是她回家没有练琴,上课时显得有些生疏。年轻的母亲坐在旁边看着这一切,父亲坐在教室外边看着报纸。他们都知道,老师是为了女儿好,如果不严格要求,女儿就不会学成。进言之,他们的愿望便无法在女儿身上得以落实。



    “妈,我不想学了!”一个小妹妹从舞蹈间哭着出来,拉着妈妈的手央求,“我疼,”她指着自己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双腿,“这里,都快扯断了。”
    “不行,”妈妈严厉道,“听老师的,现在不撕腿,以后大了,像妈妈这样,想撕都撕不开了,趁你的筋还软,吃点苦,没关系的,将来当个舞蹈家……”
    小妹妹看着隔壁美术教室,“妈,我不想当舞蹈家,我想学画画。”
    “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吃这么点苦就受不了了?学画画干嘛,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在妈妈的百般“劝说”下,小妹妹无奈地转过身,重新走到把杆旁,含着泪生硬地搬起腿……
    很多人来到这家培训中心,都会津津乐道于这里的教育环境和设施,有的名人还为这家中心签字留名,甚至与老师、创办的合影留念。但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感受:许多家长,他们把爱的期望灌注在下一代身上,毋庸置疑,他们都想让孩子成才,甚至希望现在花精力和时间,付很高的学费的目的,是培训孩子的一两项特长,最好,这种特长还能成为孩子的专业和饭碗,也许,现在的投入还有可能让孩子成为名人。



    在此,这些家长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孩子,虽然是自己所生,可事实上,孩子只是区别于父母的另一个体。既然与父母不同,那么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兴趣、成长轨迹,这些也许与家长不一样。而这些家长,他们把这种“不一样”丢在一边,以父母的权威,以种种方式“定做”自己的下一代,“强迫”孩子与自己一样,而不去看他们有什么更好的志趣取向。
    因此,这里成为了“定做”孩子的工厂,经长期观察,这里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他们并不是自愿来上课的,而是被家长逼着来的。没办法,他们还太小,不仅生存全部要依赖于父母,而且没有气力和能力为自己的权益抗争、选择,因此他们对这种强迫毫无办法,任那些大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强加意愿、侵犯界线。
    但据统计,孩子在被迫前提下承袭父母意志,并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多见,甚至连2%都占不到。相反,那些家庭关系和睦,并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成功率却高达27%。
    这就不能不提到兴趣怎样转化为专业或事业。
    兴趣,兴趣,顾名思义,就是在高兴的情绪下产生的志趣。高兴为前提,是志趣的“沃土”,在沃土环境下,播种什么,便会收获什么。那么,最令孩子高兴的是什么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决不是强迫。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至少在学龄前后,他们的兴奋点,或关注点全部在家庭关系上,这里的家庭关系,在孩子的眼中,第一位的是父母和睦,其次是亲子关系。如果这两种关系都令孩子“满意”,即“感到安全”,孩子便有了归属感,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具备了归属感之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落实到一个孩子身上,就是培养志趣。
    据我所知,一名漫画家的成名缘起,在于他有一个爱看美术展览的父亲,但这位父亲从未给他报什么美术特长班,更没有刻意地教他画画。而是他们之间有良好和父子关系,父亲经常抱着儿子参观美展,指着那些国画或油画跟儿子分享,并讲一些儿子爱听的故事……因此,美术意味着父爱!
    还有什么比健康的父爱更能让一个男孩子有向上的动力呢?于是,不用父亲开口或命令,儿子自然会替父亲完成意愿,让爸爸如愿以偿,因为儿子的潜意识,是让爸爸高兴。现在,他已经成名,而他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可是,那个亲密的父子关系仍然在他的生命深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爸爸高兴,就会抱起他去看展览……
    另一名舞蹈家,她的母亲是一名军人,幼时,母亲常抱着她到部队大院的电影院去看《红色娘子军》,然后她们回家后便学着电影里的角色摹仿舞蹈动作——母亲会抱着她在家里那不大的小屋里转来转去,然后双双倒在床上大笑……而她的母亲,从未要求女儿去学舞蹈,相反,倒对她的学习要求很严。可以,那个开心的感觉成为了女儿的“志趣沃土”,后来,一旦她跳起舞,就会感到母女的开心,家庭的温馨。
    他们的成功动力,都是父母无私的爱,这爱像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一样,为他们创造了绚烂多彩的人生。
    然而,他们的父母,都没有花很高的代价去定做孩子,只是给孩子传递了“爱”,这种爱没有条件,没有设定,只是在令孩子感到开心、安全的时候,不自觉地为孩子种下了志趣的种子。因“风调雨顺”,这种子蓬生长,终于长成参天大树!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个爱一定要具有智慧和无私的品质。如果在强迫状态下去“爱”孩子,那么,孩子也是个人,他/她“向往自由、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天性,会与被强加、强迫、控制的信息形成两股截然相反的力量,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耗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往往会一事无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09:21 , Processed in 0.08379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