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08|回复: 0

协助老人走出孤独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去世后半年左右,母亲才从悲痛中逐渐缓了过来,我问她,“这半年来,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母亲回答:“寂寞,特别寂寞!”
    母亲很好强,是那种宁可独自忍受孤独,也不主动打扰孩子的人——这种性格一直没变,包括年轻时,中年时,她也是尽量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一来保证父亲全心全意地投入事业,二来保证我和妹妹安心学习。
    直到我学习心理学,并协助和治疗许多家庭之后,才感觉像母亲这种类型的老人并不多,因为他们多出自于那种曾经是学术权威、领导干部、优秀教师等劳模型人物当中,这种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拒绝依赖感,性格独立,有一定的指挥和管理能力,甚至在他们当中,许多人在退休后仍延续着这种管理惯性,可一旦“刹车”,加之丧偶之痛,事业和生活的双向压力,若把握不当,很可能出现负面后果。
    ·权威感易导致孤独症
    比如我的母亲,自从父亲走后,她每天几乎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偶尔出一两躺门,就是溜狗和买菜。尽管我和妹妹多次劝她去会所参加一些老人的群体活动,可她总是手一摆,“不去,跟他们没共同语言。”
    是的,固执是许多老人的共通个性,他们拒绝改变以往的生活模式,或者说怕打扰,或者说思维保守,而之所以有这种个性,很大程度上缘于两点,一是比较以自我为主心,二是生活中有过不良经验。
    母亲的状态就特别能说明问题,年轻时,她就是全县唯一考取大学的女孩子,在大学时,才貌双全,曾被许多男生追求,之后选择了父亲,双双以全国优秀人才被分配到北京,可由于政治运动冲击,被造反派,甚至亲友邻里指桑骂槐,甚至连我和妹妹都被说成是小黑五类(因为父亲的家庭成分)。可就算如此,母亲仍未放弃对我们的教育和单位的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才安定下来。
    但从这段经历中,她得出了一项结论:“少跟别人接触为妥,否则会有危险。”特别是保护孩子的本能,及争强好胜的性格,导致她的优越感中掺杂了许多不安因素,所以她不爱与人接触,且唯我独尊(所谓没共同语言)。因为这是她通过生命的经验折中出来的生存法则,本身并无对与错。可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就有可能被这种病态年代延续下来的病态心理缔造出孤独症。
   ·顺者为孝
    有一天,我照例来母亲家吃饭(母亲家和我住一个小区),给儿子做饭,是天下所有母亲的一项本能,所以,利用吃饭的机会,我打算在这项本能上做一番文章。
    看到我胃口好,母亲很高兴,于是我提出想请她去电台做一次节目——
    “妈,目前正值传染病高发季节,电台让我请一位专家说说预防常识,您的条件正好符合,卫生部传染病学专家,学术权威……”我一边吃一边漫不经心道。
    “不去!”母亲的第一反应很直接,只是不想出门。“我不跟你们年轻人瞎折腾,你自己去吧。”
    我停下咀嚼,放下筷子,像小时候一样噘起嘴——这种如同吃奶时突然不吃的状态,对所有母亲都是一种不安的预兆,但她们的反应也差不多,为了让孩子继续吃奶,做啥都行。
    于是我“痛苦”起来——
    “我爸走后,我和您都特别痛苦,我好不容易在电台有了点儿成绩,您能不支持我工作吗?除了您,谁还疼我……”
    之类肉麻的话很多,我伴随着泪水一起倒出来。母亲的防线终于被攻破了——
    “别哭了!”像小时候,她哄我一样。
    “什么时候去呀?哼,这么大了,还让我那么操心,还专家呢?!”
    出了母亲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电台的主持人打去电台,求他帮忙在次日的节目里把母亲放进去……他们一听母亲的情况,请示领导后,感觉条件非常合适,就答应了。
    但这只是计划的第一步,母亲做完节目后,便开始与我大谈学术方面的事,于是涉及到过去的单位,以及那时的人际关系等。我知道,他的思路开始转移。
    回家后,她开始找过去的半导体,因为她要收听电台,特别是那一期节目,以及同一时段其它专家的说法。
    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学术观点都有强烈的兴趣,那是他们多年培养出来的责任心及科学态度。这也就是这需要且利用的,由此,既满足了她不爱出门的习惯,又致使她的头脑不再总沉溺于父亲的去世。从此,她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杂志……每天与我议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大到国际形式,小到家长理知,还有营养保健饮料、环境保护、市政管理……母亲说:“过去只忙于工作,无暇了解外面的事,现在有了时间,可以多学些东西,多长长见识。”
    对待像母亲这种类型的老人,既要掌握其性格特质,也要知道她的“软肋”。大部分母亲的软肋都是子女,子女受委屈,母亲不可能视而不见,而且可占据她的全部身心。
    所以我一哭,她自然就范。然而这决非愚弄老人。因为所谓的“顺”,不一定是一片大好,而是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老人要有不同的顺法,比如对于权威的,看似孤傲的母亲,就顺着她的不爱出门和为子女付出,而没有必要非规范和改变她不可。
    ·聊天儿的技巧
    在我们小区里住着一位退休的老主任,他过去在电视台工作,如今成天在会所闲逛,找人说话、打牌,就算投诉之事也首当其冲,那种领导的派头始终没有减弱。虽住在小区,可每次出门仍穿戴整齐,一丝不苟,俨然一幅出门上班的样子。
    每每与之交流,我都会找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国际形式,还有电视节目的制作,媒体机制和管理等问题,就算涉及家长理短,也只谈福利待遇,不谈柴米油盐等具体之事。
    还有一种老人,一生厚道本分,无权威感,不强求大作为,只图安居乐业。对待这种老人,一般采取陪伴时讲些顺耳之言。
    有一次去云南曲靖出差,见到一位老朋友,他把我请到家里吃饭。
    一进门,我见到他年迈的母亲,她没有上前来与我寒暄,而是抬了抬头,打了个招呼,继续剥菜。
    朋友说,母亲不大识字,身体也不很好,但尽管如此,照样天天给他们做饭,看孩子……
    吃饭时,我特意为老人家夹了口菜,端起酒杯来敬她,祝她长寿。同时还尽夸他儿子如何有出息,儿媳如何孝顺,孩子如何聪明可爱……老人家听得嘴都合不上了,朋友说,很少见母亲这样高兴过,还说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疏于陪伴母亲。
    之所以对待这种老人如此“嘴甜”,是因为她一生中已经为儿女操劳许多,但心量上并未过度承担过单位责任或学术研究等压力,故而既要认可其为子女付出的成果,又不能以太多的复杂信息使其心态有过多起伏——她的一生质朴,所以交流内容也应该朴实。而这,也是顺者为孝的“顺”。

    总之,天下的老人都可爱,如果子女真正成熟长大,就不要一味地要求老人改变,去适应他们和孩子的节奏,而是要哄着她开心。这种哄,并非一定只说好话,而是满足其性格需求。正如在单位,对领导有对领导的态度,对下属有对下属的做法。如此才能维持住单位这个大家庭,在家也一样,所谓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孝道的原则,就是庄子所说的“顺其性以行之”,如此,家庭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内耗,子女的健康成长,夫妻的和谐快乐,才能有效地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4-16 19:14 , Processed in 0.0621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