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31|回复: 0

饭桌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做个小试验,现在有九个场景,分别是:吃饭,看电视,洗衣服,组装家具,维修家电,搞卫生,教育孩子,做饭烧菜,洗碗收拾桌子。
    以上都是家里会发生的事,那么,哪件事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哪件事里不容易引发?
    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几个10岁左右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下面我们把调查结果列出来。
    中国孩子(家庭矛盾从多到少):吃饭-教育孩子-看电视-洗碗收拾桌子-搞卫生-维修家电-洗衣服-做饭烧菜-组装家具。
    美国孩子(家庭矛盾从多到少):教育孩子-看电视-吃饭-(其它差不多没啥可纠结的)。
    换言之,无论哪里人,对吃饭、教育孩子和看电视都是一关,但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时需要一个前提:请问一下,这三件事都有什么特点?
    一、吃饭
    它乃人类第一需要,特别对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填饱肚子,还有许多附加意义,比如团结和拉近关系,化解矛盾,招待和送行,请客的礼节,除这些普遍意义外,对中国人影响致深之处,是做饭者与吃饭者象征着某种地位和角色。
    现代中国的普通家庭里,大部分女人下厨房做饭菜,他们并不需要知道家人的饥饿程度,想吃或不想吃什么,到时候尽本分就行了。家里是没有,或严禁自助餐的——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做饭者辛苦,吃饭者欠情,做饭或挣饭的人有权教训吃饭的人,所以中国的父母比较善于在饭桌上教训孩子(无形中产生又打又拉的效果),同时为孩子培养出对衣食父母的无条件服从:你吃我的,自然得听我的。而且在吃饭时最容易控制一个人,因为离开饭桌会挨饿,所以必须听(接受),因此,不让一个人吃饭(主要是孩子),在中国是一种严厉的惩罚,叫“丢饭碗”。反之,用请客吃饭拿住人心就显得比较方便了。
    于是,做饭者与吃饭者之间便自动地产生了某种从属关系:吃饭者要对做饭者的辛苦负责,首先,无论我做什么,你都无权选择,如果选择,就是挑剔(有本事你去做?!)所以做什么就得吃什么,吃饭者最好还要吃得阵阵有香,好象这饭菜就是为你定做的,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范围。
    另外还有一点极难察觉,许多家庭都会出现的一个不起眼儿的场景:每当孩子表示吃不了饭菜(俗称剩饭)的时候,许多母亲都会不假思索地给上一句:“那我白做这么多饭了?!”
    换言之,我是为了你才做饭的;你不吃完,就是不肯定我的付出,就是不领我的情,就是对不起我(的劳动)……也就是说,此时,吃饭不是因为饿,而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满足感,因此,许多人养成了一种“美德”:打扫剩饭菜。
    尽管他已经吃饱了,可为了满足大人,他必须吃下多余的食物,让自己透支进食,所以许多人有饭桌焦虑——既想吃顿团圆饭,又容易在春节那几天掀桌子,闹矛盾。还有许多男人下班后不爱回家吃饭,他们并不是讨厌妻子的手艺,而是成长中的透支令他们实在是无法承担,所以为了减压,他们就会到外面吃喝……可实在躲不出去、必须回家吃饭的,便容易保持沉默——你吃你的(唠唠叨叨),我吃我的(边吃边看电视或手机、报纸……),吃完了往沙发上一坐,或门一关,或找个茬儿一走了之。
    但这些还都不重要,最要命的,是有些人总习惯把自己的所谓“好意”强加给他人,话和饭盛得一样满,虽然他的付出不少,却费力不讨好。因为他会给人一种压力,就像当年父母给他压力一样。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有些外国人之所以在饭桌上没那么多矛盾,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进餐有相对的自主权,长大后也习惯A-A制,毋需为他人负责。
    二、教育孩子
    比如在教育儿子时,母亲认为男孩子应该文静,父亲认为儿子就应该活泼……其实母亲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个好男人的形象:他正直、善良、无私、文静、听话……而很可能,这位完美的男性就是他的偶像或父兄。
    可对父亲而言,好男人或许也是他的爸爸,或是爸爸妈妈曾对他的要求、期许,或是自己未能实现的那个自我……
    于是,他们都会把自己认为的、生命中储存的“最宝贵的经验”拿出来,他们以为那就是地孩子负责,以为那就是爱——就像那一口口吃不下的饭菜一样,令孩子和对方难以下咽。
    对于这一点,许多中外父母用同样的方式“爱”着孩子,因为亲近,所以为之,但其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种权利的对抗,只不过拿孩子的教育说话而已!
    这一点,中外人士的状态差不多。
    三、看电视
    吃饱饭以后,家人坐在一起,因为可选的台较多,所以在选择上出现分歧。那其实也不是电视节目本身,其本质原因也缘于控制权——要求对方满足自己,如果自己的喜欢不被认可,便产生矛盾,这矛盾的缘起,其实并非来自先生或太太,而也是过去的家庭关系——
    当一个孩子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是爱好或兴趣,抑或是想出去玩,想去参加一个Party或赴一个约会,甚至可能是特别想看一个等待许久的电视节目……却会遭到父母的禁止,于是,那个积怨被埋在心底,等到现在的家人又聚在一起,便条件反射般地被激活——其实那个气愤是发作给父母的,却由于对抗不过,或“都是为了你好”的教条,被迫压抑至今……
    无论是吃饭、教育孩子或是看电视,都具备同一个属性:亲密关系的共同参与。而其它选项,如组装、维修、搞卫生、做饭菜……都可独立完成,孩子不必参与,因此伤害的经验没那么多,那么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自然不那么大。这一点,中国人有时会因争夺遥控器而争执,外国人也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11 19:55 , Processed in 0.0674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