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暴力秀”,是自虐还是自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11日,酷6网上出现了一个长达近5分钟的视频:肇庆市一群男女学生和社会人员,在光天化日之下疯狂殴打一名女中学生,殴打地点从公园草坪到厕所门前,情景“惨不忍睹”。其中一名男子两次猛踹女生的后背,将女生踹倒。被侮辱的女生凄楚可怜,没有丝毫反抗,只能任人踢打,低头哭泣。
    可当记者在采访时才了解到,这段视频竟然是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恶作剧,“演员”都是出自父母离异、再婚或父母在外谋生的家庭,大部分是初一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男生已经辍学。他们把视频挂到网上,诣在引起关注……
    然而,这些少男少女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引起关注?他们到底想要引起谁的关注?他们为什么希望被关注?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经手过的一件中学生自杀未遂个案:一个15岁的女生几欲跳楼自杀,父母急得求爷爷,告奶奶,终于把她从窗台上拉了下来。孩子的命虽然保住了,却从此不再上学,成天和一个社会上的青年(男朋友)泡在一起,家长一管,她就以自杀和出走相威胁。这可让父母彻底没招了,又不可能总守在她身边,于是通过报纸上的文章找到我,经过咨询沟通才知道,这对夫妻关系早就趋于恶化,老公不仅酗酒、暴躁,而且还有外遇;妻子不仅爱花钱,而且经常乱发脾气。他们根本顾不上照顾女儿,因为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
    在成龙主演的《新警察故事》中,那些高干和富翁家的纨绔子弟,不也正是通过抢劫、杀人等恶作剧形式,来发泄心中的仇恨,从而把对父母的抱怨迁怒于社会吗?
    因此,在这种矛盾、冷战、一触即发的家庭关系里,不太可能诞生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因为,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孩子为了与父母共存,就必须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符合父母关系的“频段”——父母关系不良,孩子就不爱自己;父母忽视家庭,孩子就让自己消失;父母打骂孩子,孩子就敌视、恐惧环境中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这个15岁的少女,正是因为父母长期貌合神离,才患上了抑郁症,她的病态,其实反映出的就是父母关系的反常状态。如果进一步恶化下去,就有可能酿成家庭破裂的结局,于是,孩子的天性中会诞生出一个智慧:被迫“把自己搞病”,不惜以自杀、逃学、早恋等极端做法“把父母的视线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让他们避免彼此面对。
    这种“协助父母彼此逃避”的孩子,常见诸于夫妻不合、破裂的家庭中,为了保持家庭完整,他们会让自己成为父母之间的“肉夹馍”。但他们不会理性地认为自己正在承担父母的责任,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有问题,因此会不假思索地把家庭问题揽在自己身上。特别是当他们从中得到“甜头”的时候,就会坚持和深化那种极端做法,比如孩子一旦生病,父母就会关心照顾;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父母才会关注……于是他们就会进一步让自己生病,让自己表现得更糟,从而把父母留在身边,迫使父母把精力放在家里“务正业”。
    孩子是最清纯,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生来根本不会学坏,不会自我污染。但当他们生活在一个肮脏的家庭时,也就会不加分别地全盘吸收那个肮脏,同时,那个清纯的本性仍在做最后的反抗(清污)——他们表现得越极端,就越能反映出他们对家庭关爱、父母和睦的迫切愿望。同时,也充分体现出由于家庭破裂,给他们造成的心灵创伤。肇庆的孩子们看似胡闹,其实,他们是在以自虐来表达内心深深的痛苦,其程度与他们感受到的家庭关系成正比!
    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性格中的96%来自家庭经验。从这些镜子和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痛哭、悲泣、生不如死的幼小灵魂!他们并没有错,可自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几乎没有感受过一份正常的家庭关系,这本是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权力,但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权力被不良的父母关系剥夺,被迫感受家庭破裂,承担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们常常听说某片被污染的海域有大批的鱼群集体上岸自杀,这些孩子同样生活在被污染的水域,他们正如一条条小鱼,被迫生存在污水中,那么它的机体也肯定遭到了毒害,然而,它们没有办法选择。因此,为了与污水共存,它只能把自己变得与污水共性。那么这些小鱼也一定表现得反常,它们挣扎、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自虐,就是用自己特有的行为语言“告诉”家长、学校和社会: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
    当孩子还没有能力独立生活的时候,他们根本无法离开父母,而当父母关系不良时,孩子就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对不良的家庭关系进行过深刻的阐述:孩子所感受到的父母关系,正是后来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会模仿父母对他们的做法来对待自己。比如父亲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打骂孩子,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会自然地阻抗环境中的权威人士,如果她是女孩儿,就会很有可能刁难男友、老公,从而重复她与父亲的“亲密关系”;如果他是男孩子,就有可能跟领导作对、无法与人合作,甚至产生逆反和反社会人格……
    同样,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离异、吵架、冷战或外遇等事件,也会自然地切断与环境的亲近关系,在他们看来,环境是危险而不确定的,因此他们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将来在处理两性关系时,便显得犹为困惑与反常,他们会在无形中效仿父母,触摸当年的感受,并试图从中找到解决方案,同时又在不自觉地败坏自己的家庭。
    而肇庆的那些少年还没有成人,他们所面临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因此,他们把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通过自编的心理剧(恶作剧)表达出来,他们的行为,正是自身家庭关系的写照,这种自虐,与慢性自杀无异!
    这种问题,并非单靠德育教育就能够彻底解决,严格上说,他们并不是“缺德”,而是心理变态——要想给一条长期生活在污水中的小鱼排毒,从而改变其体质,单靠往水中注入消毒液,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若想挽救它们,必须改变水质,使原来肮脏的水源清澈起来,那么小鱼也会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纯净的水质。
    天为父,地为母,顶天立地为子女:孩子本身就是父母结合的产物,而老天和大地之间的关系不良,不是沙尘暴就是发洪水,要么就是滴雨不降或暴晒干旱……中间这棵小树能健康成长吗?所以,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天地关系中,小树才有可能蓬勃向上,无忧无虑地成长。就算是中间有虫害,作为老师的园丁也比较容易护理。但是,老师和学校不可能代替父母尽责,否则就是违反了自然法则,并且给孩子造成了一种“父母推卸责任”和“不被家庭接受”的负面经验。因此,当孩子缺乏教养时,父母要反省自己的过失,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不按照圣人指导的方法去做,就算学校和社会如何努力,这棵小树也无论如何无法成材。
    因此,如果希望让这些孩子健康起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家长们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夫妻和睦、敬老爱幼,父母承担起共同教育孩子、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14:44 , Processed in 0.0689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