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发潜能,迈向成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次,我向邻居家的小学生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功?”
    他回答说:“要有毅力、恒心,要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我想,连一个小孩子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为什么社会上成功的人寥寥无几?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老话:“3岁小孩都知道,80老翁做不到。”
    是啊!人人都希望成功——家长希望孩子有毅力、恒心,老板希望员工敬业爱岗,情侣希望对方宽容无私,男人希望自己成就事业,女人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兑现,那么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和疾病,心理医生也许就要失业了。
    可为什么上述这些愿望实现起来就这么难?无论你怎样努力和争取,亲人和朋友就是不能满足你的意愿,环境就是这么不尽人意,命就这么苦!而你能做的,只有无奈。因为你稍有变化,恐怕周围都会传来一片嘘声,或冷眼相视,或种种的反对意见……那么你成功的梦想就会一次次破灭,最终到老,一事无成。
    心理学上百年研究发现,每个人的作为,取决于他的人生观,成败与否,完全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说过:“万法唯心造”,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就拿上述这些种种无奈来看,如果一味地把责任推诿给环境,那么,依赖便是我们的行为模式之一,在此,我们忽略了自我,不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个道理。
    记得曾与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交谈,当谈到他曾经失败的经历时,他说:“由于我当时没有选对合作伙伴,所以才导致失败。”
    在此,他没有这样说:“是因为合作方不守信用,我才失败。”
    这就是自省的表达,当有一个发生出现,他习惯性地把手指向自己,无论成败,都是他自己的抉择。这就是一个负责的人,他成功的概率自然高于其他人。
但他为什么就具备这种思维模式?如果从逻辑层面分析,是找不出答案的,因为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人生观。
    因为从逻辑上找不到一个说法,因此许多人也就放弃了对本身价值更深层面的认识和探究。这是由于千百年来社会的教条,以及人们从小就要被迫去做别人的经验所导致,人们太不习惯反省和反思,不是吗?当小孩子淘气惹祸的时候,做家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孩子不好”、“机遇太差”,或者是“老师水平低”、“教育体制不好”,或者是“邻居的小朋友不该。就算是孩子偶尔生了病,家长的第一反应也会是“天气不好”、“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孩子不讲卫生”、“老师或保姆、老人没有尽心”……”
    而有几个家长会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这一行为与自己为人父母的某种状态有关。正是由于自己平时太忙,而忽略了他,所以他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我的重视,诣在“让我放慢脚步,回家多休息,多陪陪家人”
    或者是由于我们夫妻关系不和,孩子以种种方法,包括上网、生病、惹祸等,把我们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他/她的身上,诣在“维护家庭完整”……
    如果你具备这样一种反省的心态,你就会立刻放松下来,不会出现什么体罚和暴力,因为你的手指向自己,而没有推诿责任。而当你这样做了,你的孩子肯定向你学,那么长大后,他/她自然也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人,他/她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成功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但放眼过去,有几个成人具备这种思维模式?可如果你不具备,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有什么大作为,因为一切作为的基础,都是心量,培养心量的方法,就是孟子所说的“反求诸己”,荀子所说的“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他们都在强调反省的意义。将这些道理运用于亲子,你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运用于两性,你就是一个健全的爱人;运用于企业,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老板或即将成为老板的员工……
    这些圣人是文明的缔造者,智慧的化身,也是我们的祖先。他们阐述的一切,都在教化我们做人。那么他们的智慧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无法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哪怕具有他们那么一点点头脑,我们今天都不会再有那么多烦恼。
    因为智慧的源点与知识不同,知识是别人的东西,背一背成为自己头脑层面的理论和教条,它的成本较低,比如市面上有许多关于成功学的书,任何一种专业都会找到相应的书籍,你买来一本去学也就可以了。而智慧是自己的感受升华,是自己千锤百炼的人生体验融于自然的产物。它是语言层面所无法表达的,它只是一种省悟后得出的,又无法从知识层面诠释的经验。圣人们之所以具有,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具备一颗敏感的心,一颗洞察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同时,他们得到了智者的传递,长期修炼,再通过成长经验逐步加以佐证,他们走的弯路比较少,他们从不做别人,他们都把手指向自己,都知道“我是一切的根源”。
    因此在本质上,他们与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经验各异。那么,我们的经验也可能告诉我们:“做自己是不对的,某某榜样才是好样的”、“自己的感受不如别人的重要”、“不可以有自己的主见,否则成绩不良,后果自负”、“为了顾全大局,必须牺牲自己”等等。当这些经验充斥了我们的成长,那么其实,真正的自己已经不见了,现在活着的的,只不过是一个“被定做”的人。他是谁,也许自己也不认识,就更不要谈什么智慧了。
    但是,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与那些圣人没有任何区别,当人之初时,我们也是性本善。再回溯出生前,我们都曾经是3亿到7.5亿个精子大军中的一员,我们都最有毅力,最有勇气,最勇敢,最有智慧,最有恒心,在那么多对手中,我们都是最棒的!
    耶稣说:“人类是照着神的样子打造的”,它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早就具有了神性”;释迦牟尼佛陀在他出生的时候,向前走了七步,一手指着天,一手指着地说:“天下天下,唯我独尊!”
    无论这些是寓言或是真实的故事,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都是人类记载的。既然是人为的,便有实现的可能。那么你我同为人类,同样都是几亿对手中的佼佼者,我们也具有神性,当然也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们都曾经是冠军,那么艰难的路都无所畏惧,然而今天,我们的成功哪去了?一件小事就会把我们搞得烦恼不堪,可我们的力量已经是过去的无数倍。到底是什么拿住了我们的心呢?
    当整个社会崇尚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从小就要由那些大人们规范,他们按社会的要求,将我们带入仕途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也离自己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当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困难时,无端的烦恼油然而生,此时,我们迷失了,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因为只有本性才具备一切智慧的潜能,它是无所而不达的,它没有烦恼,也就自然没有冲动,它没有是非取直,没有黑白颠倒,甚至没有时间和空间……
    六祖慧能讲《坛经》,第一句便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诣在告诉人们,心性为根本,如果远离,势必迷惑。那么找心,即为第一要务,心生万法,亦从心灭。这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的深刻道理。
当亲子遇到问题时,两性遇到困惑时,工作遇到烦恼时,请记住:“我是一切的根源”——孩子的问题,肯定与我有关,只有我做出调整,家庭关系才会更加和睦,孩子自然也就“安心成长”了。
    ——爱人没有错,只是他/她的性格与我不同,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强迫他/她一定要适应自己呢?那好,为了彼此的幸福,我就要舍弃自己的占有欲的支配欲。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智慧选择。
    ——领导或同事没有错,他们只不过按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工作,我为什么因看不惯而挑剔呢?为什么拉帮结派呢?就算自己一言不发,或一味地忍耐,也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拒绝融入”吗?因此,我的性格里有一种“阻抗亲近关系”或“过分亲近”的经验,而无论他们怎样对待我,都是在与我相处,是我自己的极端个性,才导致人际关系上有种种的问题。
    当然,上述都是很有限的一些表相,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放慢脚步,开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想表达什么。争取做到“跟自己在一起”、“做一个比较纯粹的自己”,那么,即使你没有奔驰或宝马,没有别墅或豪宅,没有财富或美女,你也是快乐的,成功的,因为你已经接受了自己,再没有什么比这种人性本来的爱更富有和充实了。进而,你再去创造财富和幸福,便不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为你已经走上了开发潜能之路,而潜能是无所而不达的,也就是佛教表达的“有求必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5-1-4 14:51 , Processed in 0.0745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