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一新生,你做好准备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学了,对那些“过来人”而言,这也许只不过是暑假后的“例行公事”。可随之进入校门的,还有一些陌生人,他们刚刚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地渡过来,初入象牙塔,就像一个从幼儿园刚刚迈入小学的孩子一样,眼前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充满诱惑力,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1、初进校园,大一新生的种种不适应
    前天在北京电台的教育面对面节目上,一位大一新生发来留言:“第一次远离家门,跨入大学校门,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新鲜和陌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整理凌乱的思绪,新环境、新面孔、新观念,一时全部闯入了我的生活,我无法适应。生活像被迷雾笼罩了,我经常沉浸在过去的惯性中,不敢走入这个新天地:身边多了很多‘高手’,他们既有特长,又有能力,在他们面前,我感到自己太渺小,没有信心,不知该如何迈开新的一步。在迷茫困惑中,我开始封闭自己,不和任何人交往,很孤独,很无奈……”
    还有一位刚入校的外地女生留言:“离开家乡熟悉的一切,面对偌大的城市,心中十分不安!上课常常找不到教室,问路不知该去哪里,饭菜不对胃口,洗澡时那么多人挤在一起……生活中遇到问题不会处理,半夜睡不着觉,经常想念父母。对环境的不适应让许多同学产生了烦恼。”
    另有一位同学坦言:“过去上学,一切都由老师安排好了,可是进入大学后,一切要靠自学,老师不再给‘划范围’,所以感到自己无所适从。再有,许多同学因不再被约束,进了大学后拼命地玩,把许多时间放在业余爱好或吃喝玩乐上,因此考前不得不挑灯夜战,最后成绩却还是‘亮红灯’……”
    2、不适应缘于顾虑
    归纳起来,他们都在阐述一件事:不适应。想念父母,是对独立生活的不适应;找不到教室,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挑灯夜战,是对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众多的不适应,均缘于顾虑重重。
    举一个例子可能更容易说明:一位名医,他可能做过许多成功的手术,可是有一天,手术台上躺着他的妻子,他的手术刀根本拿不起来。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医术不高,他只是被顾虑困住了。遇到自己太熟悉的人,那种亲近感会导致医生提起所有的负面可能,因此,他怕失败,怕失去,他在爱人面前失去了平常心。
    那些学生也同样,也许他们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得心应手,却在面对大学生活时顾虑重重,但他们的对象不是大学校园,而是往日家长和学校老师对大学环境、大学生活的过度渲染。孩子们可能从小便受到来自环境的催眠,大人们反复灌输给他们有关大学的信息,什么“只要你考上大学,咱们家祖上就冒青烟了”、“考上大学,今后的一切就都有保障了”、“你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大学生活可不像现在,大家都是国家栋梁之材,都品学兼优,同学之间特别友爱,相互帮助,就像天堂一样”……
    因此,孩子们的“大学观念”早已定型。那么一旦真的考入大学,现实的一切稍有不符,那个“差异”便会让他们不知所措。这也不难理解,如果妈妈总给孩子做甜食,那么有朝一日他不得不长期在食堂用餐,肯定不太对他的胃口。
    3、打消顾虑,投入新家
    种种的“不适应”说明这些孩子们还没有长大,虽身处大学的新环境,但心还在父母那里。因此现实的工作,就是让孩子们尽快“断奶”。
毋庸置疑,大学生活,是少年转化为青年、学堂步入社会的桥梁,就像一只雏鹰即将展翅高飞,成为一只雄鹰的前奏。因此,除非你不想成长,否则,必须接受那个脱离父母呵护的状态。而且,脱离得越早,翅膀就越硬,天地也就越大,未来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
    具体方法,是多接触同学,和他们沟通,多参与集体生活,把自己的顾虑表达出来,一来看看别人是怎样打消这些顾虑的,二来也可以看到别人同自己具有相同的顾虑。那么新生们就会感到,人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彼此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个环境中会有归属感,好象又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不同的是,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手足关系、朋友关系,以此正好弥补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同时感受到同龄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然,也可以写博客,或请教心理医生,学会适应和调整这种差异,正是为将来走入社会培训一项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健康处理人际关系。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新生多组织一些联谊活动。要知道,这些新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没有机会感受过大家庭的集体生活,有的为了考大学,甚至与世隔绝,一心苦读。所以学校要让他们放松下来,目的是让他们尽快地进入新的状态,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并在新角色中创造自己的新天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4-19 11:02 , Processed in 0.0652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