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改性格密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过多次咨询和讲座后,我大致得出一项结论:许多朋友之所以感觉告别以往的生存经验是如此困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无论摆脱父母的经验教条。
    举个例子:有人在喂养一只小狗的时候,一边叫着它的名字,一边给它吃的,每次都是这样,也就是说,这只小狗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有两个:食物+声音=生存。
    好了,让我们把这两项中的元素拿掉一项,比如拿掉“声音”,那么后果是什么呢?在小狗的感觉里,这个等式不成立,也就是:食物≠生存,因为没有“声音”,表现形式,就是小狗拒绝进食,因为它感觉生存受到威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安全感”。
    其实人类也差不多,如果父母在喂养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一边给他吃的,一边给他灌输一些教条,那么孩子就会得到:食物+教条=生存。
    那么,当孩子长大后,感觉这些教条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他会怎样选择呢?焦虑,是的,他也会将两种信息捆绑起来后,才能得出安全感,拿掉任何一项,他都会同样不安,而且,一般人在遇到烦恼时,也不太会想到是那些教条错了,因为那些教条代表着父母。
    对于小狗来说,主人就是父母,是保证它能够生存的人,所以不可能有错,对于一个孩子也同样,如果说有错,那也只能是自己错了,因为,如果自己是对的,那么或许会无法生存。试想,如果父母在喂养孩子的时候,给到他的都是一些负面经验教条(否定、禁止、打骂等),那么这些负面暗示,也自然会成为这个孩子安全感的一部分,失去了这些,就有可能使等式不成立,那么生存就有可能受到威胁。
    于是,许多人在自卑中活着,因为父母通过教育“告诉”他们,只有遭到贬损才有吃的,这些吃的会变成现在的收入,一旦让他们抬起头来,那个不安会同时诞生——我怎么可能会自信呢?自信+食物,这个公式太陌生了,太可怕了,父母没给过我呀。
    在咨询中,在培训中,那么多朋友不敢调整,不敢改变,不敢否定以往经验,主要缘于此,他们误认为父母给到他们的就是对的,因为,他们毕竟是那样活下来的。
    有一个男孩子经常遭受父亲打骂和贬损,用他的话说,那是爸爸对他的要求很高,他总是达不到父亲的期望值。当然,人们都习惯给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加上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的内心才会好过些,站在教条和伦理的立场上,它是必要的。
    可也正是这种必要性阻碍了他的事业发展,因为,他总和领导搞不好关系,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没有得到缓解,是因为他总以为父亲还要打骂他,因此,就算领导不是他的父亲,可他心目中认定的“打骂+食物=生存”,这个公式没有办法解除,所以,以领导为投射对象的父亲,就在他的心中无法成为正面人物,就算领导从未打骂过他,他也会创造一个被父亲打骂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叫一个家,一种上对下的正常关系,那个公式才会成立。
    人必须吃饭才能活下来,这是没错的,所以,公式中不能缺少“食物”,而等式另一边的“生存”也没有对错,可如果想想让自己活得好一点,也就是让生存质量高一些,唯一能够改变的,只能是“教条”,比如打骂、贬损、否定、禁止等父母给予的信息,是的,正是这些负面信息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我们必须将它们清除干净(倒空杯子),然后,把正确的信息(当下的环境需要)填进来,让等式两边成立,这就是与时俱进,也叫适者生存。
    试想,如果是这样:食物+自信,会得出什么呢?当然也是“生存”,可这个“生存”与上述的“生存”,虽然同字,是不是会有不同的质量?!那么我们不妨这样比较一下,如果说“食物+贬损=苟活”,那么“食物+自信=精彩”。
    这就是因、缘、果的道理,我们无法改变因(食物),可如果希望果(生存质量)好一些,就只能修改缘,缘,就是性格,就是心态,就是人际关系,就是认识。
    心理学和禅学就是干这件事的,心理学要我们调整心态,目的当然是让果好一点;禅学呢?初级禅学也同样是调整心态,可进一步,禅学就会让我们干脆彻底一些,将所有的心态清空,甚至在食物上都做出调整(或者是全部改变),这就是在“因地”修行。
    之后呢?还要有心态,只不过,“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将心关注在食物上,欲望上,都是在表演,或者说是在玩,也就是“三昧”,为什么?因为禅讲究保护自己(慈悲众生,而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如果让周围人(比如亲友)看出你改变了,那可能会得罪他们,他们太习惯你是原来的样子了,即使你原来的样子是那么的窝囊,虽然他们也会数落你,却也享受这种数落,再进一步,之所以享受这种数落,是因为正是由于你的牺牲和窝囊,才保证了整个家庭系统或人际关系的完整和和睦。
    是的,大家要稳定,就像一辆车,如果一个零件改变了,所有的零件都必须随之改变,那是他们不情愿的,老车虽然落后,却也可以凑合着用——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系统,所以,大家的潜意识中并不希望任何人有所转变。
    就是他们希望你改变,也是按照他们希望的那样改变,不破坏原有模式,不牺牲他们的利益,不要把责任推卸到他们身上。
可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你也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你与他们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你自己在内心深处调整,表面上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这就是阴气,因为它只能靠“表演”的功夫才能得到。
    举个例子,如果你就是一个烈士,那么你可能真的会牺牲,然而,如果你表演一个烈士呢?照样会让人们看着你时会倍受感动,可结果呢?当你演完了,卸了妆了出了门,你还是你,死不了——如果你面对的是固执的老人,当着他们的面,你可以仍然装作不懂事,让他们数落你,为你操心,要知道,有时候让老人操心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那会让他们感到他们仍然是你的威权,仍然被你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老人而言,为了让他们“其乐无穷”,作子女的可是要满足他们。
    然后,你从父母家里走出来,回头一笑,你要明白,正是因为你给了他们这种机会,才不会让他们感到一切都变了,自己已经没用了,那么他们作为家长的权威性得以保障,脑筋还会因你的“不懂事”而动来动去,离老年痴呆症就会远些,那么,你不是在为自己少找麻烦么,不是在尽孝么?
    如是处理,当爱人习惯攀比呢?提供资源让他/她比,不比了,你才为难呢,等他/她比完了,骂完对手了,情绪发泄出去了,心就自然安定了,那么他/她就不会惹事,你的老人和孩子就会好过些。但这一切,都是你表演的结果,不要认真,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哄着所有你爱的人玩,但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让他们快乐,好好生活,不让他们造业(不良之因),这就是智慧。这些只需要你跳出来,从父母经验里跳出来,从所谓的生存观念里跳出来,事事让自己置身局外,全然地观察、导演,甚至有时候存心示弱,比如哭泣或愤怒等,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人生这一出出游戏。
    先改变公式,再表演这个公式,但其实,你心中的公式早已经改变,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不思善,不思恶,像老子所说的:众人只佩我爱,不佩我恨。像成人对孩子的心态,既然所有人,包括父母、老板、配偶或朋友等,都成了孩子,还有什么真正的气可生呢?爱他们,按他们的习惯运行,像水同万物的关系,万物什么样,水就呈现为什么状态,况且,谁又会离得开水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4-24 06:25 , Processed in 0.6316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