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17|回复: 0

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就是让他、她成为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5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人三位一体”之说,可以理解为“天为父,地为母,人为己”。然而,我们究竟是谁,到底从哪来的?如果是父母所生,那么父母又是从哪来的,我们这什么会组成一个家庭?
    达摩祖师为了一句“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而出家,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智者,就算达摩祖师证得无上正果后,对此问题也是避而不答。
    佛陀说过:“缘起甚深,甚深!”诣在此题“无解”,而他又道出“缘起”二字,诣在告诉人们,一切从缘起论。
    著名心理学家,德国家庭完形大师海灵格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经过父母生之为人,尊重父母,我们就会离生命之源近些……”
    他们似乎都在说一件事:我们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来到此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那么,我们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当伟大的佛陀坐在菩提树下第49天后,仰望星空,顿时了然开悟——法而如是!其中就包括“我是从哪来的”。其实,当他生之为人的第一天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我们和他一样,是缘起的汇总。也就是说,是无限的能量通过某种程序,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而精子和卵子,只是地球上所谓的“天地姻缘”,是那个叫父母的人通过性爱组合来体现“我”的物质形式。
    因此,佛陀仰望星空观察缘起,就好比宇宙中所有的能量汇集于一身,按自然的规律组合——这便符合了老子的“天地人”。老子是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说道的,他的道法自然,与大气中的万物有关,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在说肉眼可见的大千世界。其实,那是宇宙的浓缩,就连庄子在《逍遥游》中也在以水道心,立点仍是自然。
    这就不难理解乾坤之道了,按自然科学的理解,乾为天,指父;坤为母,指母。中间那个顶天立地的生命,就是人。那么这个天,还没有脱离大气层;母,当然也没有脱离地球。大气层和地球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人类的行为。泛指父母组合产生的人类,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死亡,就是地球上的一切发生。
    但我们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是从天上来的,天是什么?佛教中有33天,所谓的仞利天,其实,那只是个假说,是心态的33种变现,这还是没有脱离人心,仍在三界内流转。佛陀是不甘于此的,他要人们超越三界,即比这个天还要高远。高远到什么程度?高远到无上的程度,连所谓的程度都没有了。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株小花草,一枚芥子,都是无限宇宙的“浓缩”,本来就是这样(法而如是);所以才会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说。反过来,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面镜子,而宇宙在变,我们也在变,只不过我们带着业力的流转,无意间污染着宇宙的自然规律。然而,宇宙是无法被改变的,它就是那样在变化中无止境地趋于所谓的守恒,变,是它唯一的存在形式。因此,人类的流转其实是在和宇宙“较劲”,后果就是宇宙的反作用力施加给人类的“倒霉”!这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世间究竟为苦”。我们的苦,来源于无始的“染浊”,我们甚至带着这种“染浊”的因果投胎于父母,被他们生出来。这个因果几乎是“放不下”的,也正因为难以放下,才会缔造出众多的人间之苦,也借着它诞生出所有的学科——在这些学科中,人们试图解剖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想拥有的一切。而这个解剖本身,还是在业力之中,就好比鱼儿成天都在研究如何能飞上天,却永远无法离开水文。
    当然,鱼无法放弃在水中生活的特质,但人类是有能力放下杂念和惯性的。然而,人们在放下观念和习气时,有时候比鱼离开水面还要困难。就上述观点来看,人类本是众缘合和的产物,可人类最怕的就是把自己分解,放弃自己的物质化,从而以能量的角度反观自己。
    比如有的人轻而易举地给别人下结论,说对方自私、没出息什么的,却不知,每一个人,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合和而成,对方和自己之所以形成今天这个状态,只不过是无限能量的汇总,就算在指责的那一刻,对方和自己还在汇总、流动、变化、分解和集中着,如流水不会间断、变化无常。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解释,一个人的所谓特质,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他从小为了与环境共存,从自己最高的智慧中选择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比如他自私,那么也许在他小的时候只有自私,才有可能让自己有安全感,他是随着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忽视才选择了自私,对他的生命过程而言,本无可厚非。可当我们一再表达对别人自私的看不惯和愤恨时,如果他是我们的孩子,这个孩子便会把成人赋予的结论安在自己头上,把它生吞下去,然后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自私、没用的人。可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没有“看”到,这项所谓的自私,其实是他们共同运作的结果。
    因此佛教认为,世上没有一个独存体,也就是没有一件事物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都是关系,也就是众缘合和的产物——孩子的特质,是与父母共处的产物,就连孩子的身体本身,也是父母精卵结合,并随着与外在环境的物质及能量交换而培养着自己的身体和思维;花草的状态,是与水土、阳光等共存的结果,一切看似有相的东西,都是为了同与之有关的环境共存而磨合出来的那个当下的状态,包括我们的性格。
    如果父母骂孩子不懂事,那么这个所谓的不懂事,其实就是孩子与父母互动时的选择。他的不懂事,只不过是家庭关系的产物,研究这个产物的学科,叫家庭教育学。因此,就连心理学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性格中的决大部分(96%),都由家庭关系所决定。当然,这只局限于人类社会,心理学也是众多学科之一,没有涉及到无相的宇宙能量范围。
    父母是地球姻缘落实于我们形态的媒介,也就是说,在地球上,我们是这个样子,取决于我们的地球环境,这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地质环境、气候环境等,所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为只看到我们的肉身,只执着于此,人类在所谓的追求当中折腾着,看不到无相的生命本质。如果体会到无相,即了悟《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境界;也就会如《杂阿含经》中所说的放下“爱取有”了。
    放下爱取有,即不会太执着于控制与占有,特别是人类因贪求所产生的种种苦恼,因苦恼缘于“怕失去”;然而,什么都注定要失去,正如手心捧不住水一样。眼前的父母之爱也是一样,一切都注定要失去,因此,无论父母对我们做过什么,是否伤害过我们,有朝一日,他们一定会走,而且他们更清楚这一点。然而,他们明明知道孩子的成长代表着自己一天天老去,却仍然在甘心情愿的同时消耗着自己的能量来供养孩子,在生死面前,他们更看重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不必执着于他们给我们造成了怎样的经验,就等于放下爱取有了。
    因为这个爱对于生命的本质来说,是额外的,严格上说,父母除了生育我们之外,再不对我们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必然性;就像老天洒了种子给大地后,再没有“园丁的义务”。如果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强加了这些额外的义务,比如过分要求、苛责、打骂、要求、承担等,今天的我们,再也不必为这些额外的经验负责,我们甚至于可以将成长过程中的全部习气放下。如果放不下,我们的生命精力将永久地被内耗,没有办法全然地投入属于自己的生活,无法全然地为当下的自己负起完全的责任。
    佛教对于心理学而言,是更加彻底的人性革命。它不能让修行者有太多的时间去追忆往事,它要求修行者当下就全然放下,放下过去的一切经验,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轻松地走向未来。而心理学仍在追究过去发生过什么,以及这个发生对今天生命的影响。所以与佛教相比,心理学太慢了,其原因就在于它不见空。
    佛陀在《金刚经》中劈头盖脸说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心理学把“过去心”当成一门学科加以研究,一百多年了还没有琢磨透。
    佛教中没有精神分析,更没有哭泣疗法和空椅法,它只是让修行者禅观,以戒律来断除以往习气,进一步还要打禅七,即七天七夜不合眼,一心只念一句佛号,其实念佛号只是形式,目的是让修行者“想不起别的事来”,在不起心动念的过程中逼出自己的无相。在这个过程中超越所谓的前意识的潜意识、下意识,全然地放下。老实讲,人到了那个逻辑思维崩溃的程度,不放下也难!

        

    在心理学与佛学的临界点,有一门学科叫潜能开发。潜能开发强调人要成为自己,而不去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别人。
    比如传统意义上的观念,都在说孩子不哭才是好的,成人有什么样的车子、房子才是成功的标志,而且有时候,人们甚至于只看标签,不看本身。一休和尚为此只喂衣服食物,当将军问其理由时,他说,“我今天穿了这件昂贵的袈裟,门卫才让我进来,所以你们请的不是我,是它……”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都在朝着同一个价值观运行,因此人们才拼命地追逐名利,就连孩子本来清纯的心灵,也不得不被污染成只能重学历,而不重能力,这就是逼着他们退化、自我染污,其实这就是在培养他们符合社会扭曲的价值观。
    本来,这些孩子都有潜力成为自己,在自由、活泼的成长轨迹中活出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足以让自己满意。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社会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安全感的需要,必须把孩子定做、改造成为别人——那个符合大人们价值观,而不一定符合孩子本性的人。因此导致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起义”:逆反,因为他们实在不想成为别人,一旦有能力自食其力,他们一定会逃出去,让自己成为自己。
    比如有的人从小就已经具备画家的潜质,对美术有极浓的兴趣,然而父母认为只有学好数理化才是正道,学美术有可能将来饭碗不保。于是对孩子拼命地打压,一次次地把孩子的作品撕碎,一次次地把孩子的脑袋按在数理化课本面前。为了能安全地活下来,为了免受打骂和屈辱,孩子表面上服从了,但那幅作品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本性并没有得以成长。于是,孩子暂时收敛,无奈地去应付家长。但同时,他肯定两边耽误:数理化没有学好,美术也没能发展。然而,父母为了满足自己内心中那个价值观,根本无视孩子也是个个体的人,有人的本性。在这种环境下,孩子长大了,可是,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追求美术的自己。
    如果这个已经长大的人具有足够勇气跟父母说不,就等于放下了父母强加给他的价值观和安全感,那么从那一刻起,他重新拾起了画笔,替幼小的自己完成那幅作品——把十几年内耗的时间和精力再次衔接上。其实,他是让自己完整,成为了一个人,而不是父母要求的那个别人和想画画的自己——这两个较劲的人。
    有些人逼着自己辍学而从头再来,有的人想方设法不在父母安排的单位工作,有些人极其逆反……其实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希望给自己的童年一个交代,不想再被改造,因为自己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错在两边实在是误会了!
    其实人类在维护假我的过程中是相当疲惫的,因为一个孩子是轻松的,他会全然地让自己和感受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有一种情绪,他就会让自己和那个情绪在一起,即使是和小朋友有了矛盾,他的头脑中也会诞生出一个智慧去化解那个冲突。他完全有能力办成在他那个年龄所需要的一切。本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他按着这种自然的轨迹发展下去,他肯定是个生命力极强,非常真实、健康、成功的人,然而,由于监护人的需要,他不得不屈从于他们,为了共存,他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在那一刻,他就开始内耗自己,开始疲惫,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那个内耗始终没有离开,年龄越大就越疲惫。
    而潜能开发,就是让他看见自己的疲惫,并感知那个第一时间,在那里卸掉环境强加的包袱,让那个当年的自己轻松起来……从而让那个轻松成为今天的自在。这个自在,就是心想事成的基础,正如那个孩子——解决人际关系(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对一个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决不会闹成今天的这个你死我活的局面;摔个跟头再爬起来,对一个孩子来说再容易不过,也决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耶稣才会说:“如果不成为孩子,就不会进入天堂的国度。”
    而佛学的境界,比孩子的状态还要自在,甚至连那个所谓的自在都没了,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的家长问,“如果不改造孩子,将来上学跟不上怎么办?就算是在污染他,可社会就是这样,得保证他活呀!”
    在此,我们并不想在上学和找工作的问题上兜圈子,从家长的提问可以看出,他们有太多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将来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事实。针对这个事实,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片森林充满了危险,母狮会怎样培养幼狮?人们都会说:“肯定教它更多的本领,确保在危险的条件下还能够生存。” 答案就是这样,明知将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了危险,如果不让孩子有自我生存的本领,事事都被代替,而没有了自立,只知道啃书本而不去通过实践培养生存能力和冒险精神,那么就算他功课不错,单位保险,他能真正安全吗?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吗?那么,最关键是的是要培养孩子的什么?
    因此,环境越艰苦,就越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包括:从哪摔倒就从哪爬起来的勇气;和同事、领导、亲人之间化解矛盾、化敌为友的能力;敢走上台前推销自己,以及自我才华的自信;独立思维并听取意见、博采众长的智慧……而这些,书本上是根本学不到的,再高的分数也不和这些优秀的素质成正比。因此,就算是要应付应试教育,家长们也要为孩子看得远一点。
    在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面对几千年来形成的、发展出来的价值观,常常有太多的力不从心和无力感。比如在一次与家长们讲座时,一位母亲问我,“如果孩子上课走神儿,不写作业,厌学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现在请你反过来,看看这个抱怨孩子的自己,就从这个当下的自己开始反省,看看孩子的上述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你自然会有解决之道,因为任何人代替不了你们的母子关系。”
    当下,那个家长闭口不言,她的内心也承认孩子的上述问题缘于自己的夫妻关系不和,自己和先生由于工作太忙而顾不上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但是,她就是不敢往自己的内心看,就是不敢反省,他们的惯性太重了,根本放不下。于是,她当下采取了回避,选择了不去解决问题。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改变。像这样的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大有人在,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本来是希望通过心理医生来改变孩子,没想到全是自己的责任。此时,他们的观念与事实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股冲突导致的责任是他们无力面对的。但是,如果孩子一出生,或还没有出生时,他们就已经改变了观念,以健康的思维去迎接宝宝的出世,去看护宝宝、教育宝宝、引导宝宝,也许,他们今天便不会有那么多无奈。
    后来,她也来做心理咨询,当她道出了长期与老公不和,婆媳关系不良,以及童年时父母重男轻女给她带来的自卑等心理后果,乃至自己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后,我问她怎样看待这些事。她回答:“唉,事情都过去了,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听到这里,我心里产生出一个悲哀,时间会淡化一切,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们尽可以胡作非为,反正时间过去了自己会没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可为什么人们还有那么多烦恼的无奈?
    这就是固有的错误观念在起作用。其实,发生过的事给自己造成的感受,当刻意回避或采取“忘记”的办法时,它只是跑到了头脑中更深地地方,或积存在身体的其它部位,不是形成不良性格,就是形成器质型疾病,反正,那个负面的能量肯定会在身心起作用,它根本不会离去,不会化解,反而在无形中更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在以往的固有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已经走得太远,他们拉不回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拉不回自己的观念。因此,孩子越大,调整的成本就越高,当人之初时,一切都有可能。就像做生意的人,做得越大,越难转行,但什么都没做,或刚起步时,一切都可以改变。
    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一再强调家庭教育,它可不是想当然,而是太庄重的一门学科,因为它是在为生命负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3-29 16:36 , Processed in 0.0703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