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些人的命算不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动物世界》里曾经有这样一段录像:一头一岁多的小象过早地失去了双亲,虽然也在象群里混,可明显地表现为缺乏教养——画面中,它正在袭击水堂边的犀牛,当小犀牛反抗时,小象又骑在它背上做那种下流的动作。无奈之下,犀牛妈妈只好跑过来干涉……此时,象群中的头领才走过来带走不听话的小象。


   赵忠祥教师在讲解中说:“这头小象因为没有家长教它该如何约束自己,因此不会同其它动物相处,想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会多次遇到同样的事,那么当它长到成年,也许会成为一头不被欢迎的野象……”


   由此想到,有些在外不误正业的孩子,不和这头小象的现状一样吗?他们的父母虽然健在,却少尽责任,那么,老师或者其它大人虽然也会控制他们的行为,可谁又能代替父母呢?


   然而,仅仅过了两天,这个结论就被颠覆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一位成功人士,他是一家集团的总裁,麾下掌管着几家以媒体为主的大公司。攀谈间,他文雅的举止及风趣的谈吐深深吸引了我,谈到成功经历时,他坦言生活教了他许多,而他的管理方式多处以国学为基础,故业界均称其为文化儒商。然而,他的父母早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从小学到大学,极少有大人管束,身边也没有老人,他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立生活。他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虽然也有过打架和撒谎的经历,却没有对他的学习产生太多的影响。他说他从小他就是那种比较聪明的孩子,因为长得弱小,所以不轻易动手,反而具有一种指挥天才,他说他崇拜诸葛亮……


   也许是由于平时过于紧张,几杯酒下肚,他放松了许多。他说他家住在南方某城市,小学前后因父母吵架,他常跑到附近弄堂的一家小书店看书,那里几乎成了他的天堂:他可以把白天所有时间都扔在书堆里,虽然识字不多,但书店的老板——一位慈祥的退休教师绘声绘色地为他讲述书中的故事,而且还不厌其烦地教他查字典识字。因此在小学三年级前后,他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而后更是博览群书,小学毕业前,他已经读完了《论语》、《道德经》和《庄子》等。他说,当年的他并不太理解书中大义,却对那些古圣先哲充满敬意,也由于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文字并运用它们。


   同时他坦言,由于亲情疏离,导致他青春期的早恋创伤,并初婚离异,但可能是过早地接触中庸,他没有走得太偏。也由于没有“长不大的经历”,也没有人替他操心,大学毕业后他便“下海”,而当他遇到困难时,因为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顾虑也比一般人少得多。他说,当他受伤时,不像其他同龄那样可以回到父母那里,他没地方去,只能自己品味,唯一的方法就是书中所学加经验积累。


   谈话间,他的头脑非常清晰,逻辑分明,且多处引经据典,并均有丰富的阅历加以佐证,看得出,他很自信,而且心态乐观、豁达。


   然而在咨询过程中,更多的是因幼年缺乏父母关爱,特别是经历过父母离异的人,导致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比较失败,因此用心理学中的理论都比较容易诠释。那么,上述这位文化儒商为何就“出格”了呢?


   用他自己的话最容易理解,他说,他也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可他自认为要比一些同龄占到两个便宜:一是父母没有将他卷入婚姻破裂的氛围中。因为父母吵架时他一般躲出去,就算他们真的分手,父母的任何一方出没有拿他当人质,不会成天说什么“妈妈(或爸爸)都是为了你,才……,所以你必须……,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父母分得干净利索,就像快刀斩乱麻,而双方又都提供孩子的生活费,却没有一个成天在他耳边唠叨。因此,他头脑中的教条很少,他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父母的过多暗示,故而导致其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不多。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那些书,和那位老教师。他说他等于过早地上了民间的私塾,拜那些古人及老教师学会了修身的基本功。这就大大地弥补了因缺失父母关爱而产生的失落感,而他的归属感奠定于这份经验。他用从书中,特别是从军师或谋士那里学来的东西付诸于同学关系,比如他从三国中看出:诸葛亮因有才华(学习好)而强大,而单凭义气和力气的勇夫却不见得是最终的胜利者。加之他私塾的底子,所以基础很好,故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感,又因功课好而赢得师生的好感,于是他从生活中进一步验证了所学,并屡屡得手,同时又能替代他因无父母保护而导致的恐惧感的不安全感。进而在成长过程中屡试不爽,内化为他的生存法则。


   同时他也坦言自己疏离亲情,最看不惯儿女情长,也不习惯与人相交过近,他承认这与自己的家庭背景有关。


   就上述故事中,我们去粗取精,但不难看到,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不是说得太多了?而强调孩子必须听话的同时,有没有反省过自己的经验就一定正确吗?


   还有一些冷战的父母,有的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选择,那么这种做法就真的是对孩子好吗?孔子也是幼年丧父,母亲更是到处请人教他,而他是通过读《周礼》而入门的。孟子有断机杼的母亲,则更加证明了“断私欲,善引导”的重要性。六祖慧能三岁失去父亲,母亲也没有因此而让他与之相依为命,他也是在读到《金刚经》后开悟成器、出家得法的。就算是当代作家刘墉,也是在九岁失去父亲,可他的母亲从未将他栓在身边,他也是饱读诗书后成才的……


   可时下有些父母是不是太累了?累在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他们中许多人的经验又与那个特定的年代有关,因而本来就是畸形、病态的。而孩子在应付学校功课的同时,还要向父母的期望有所交代,双重压力让孩子根本无暇走自己的路,那么就势必导致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本我与自我的内耗,这种内耗还包括父母因感情不合而将孩子拉入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一个孩子过早地承担了小大人的角色,进而导致力不从心。


   当然,人无完人,缺乏父母关爱的人自然有其自卑之处,关键在于,此人后天是否可将自卑转化为自强的动力,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才是人类与那头小象的不同之处。因此不难看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所有的动物的区别之一,即在于文化的传承,如果善加引导,在不丧失孩子本性的前提下,这些宝贵的财富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足可使一个人更加强大,进而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也充分验证了培根的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12:14 , Processed in 0.0649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