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治疗与禅修的异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5: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当我妈说我的时候,我都会特别害怕,不敢出声,然后就变得特别乖,她让我干吗我就干吗,可回到自己家,老婆数落我,说我没长大时(指听妈妈的话),我又感觉难受,怎么我这辈子总会遭女人数落?”
    一个而立之年的小伙子如是说。




    心理学会这样分析——
    那也许与你的童年经验有关,妈妈和你相依为命,一个(缺乏男人陪伴的)女人肯定力不从心,所以为了省事,你就得让她省心,省心就不能操心,你就必须听话。无论过去和现在,大人不都特别善于说一句话吗:“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句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讨价还价,大人以爱(喜欢)为代价,换取孩子的服从。为什么要服从,一是为你好,二是我省心,三是都安全,看,如果有个男人(爸爸)在家,或许母亲的嘴里就没这么多不放心了。
    女人嘛,气力上自然不如男人,因此也会自然地把这种“气力不足”安在孩子身上,无论是男孩儿或女孩儿,老人也一样,那个“人老力衰”也是力不从心,因此他们也不许孩子跑远……
    这就是“以己度(duó)人”——自己什么状态(看法、观点、经验等),就自然地认为别人也一样,而如果不一样,就会心生不悦,外人还好说,最多是数落几句或与之疏远,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那可就不同了。以己度人用在孩子身上最合适,因为他们弱小,无法反抗,必须依靠大人生存。
    所以,“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很要命,不喜欢就是不爱,不爱就是不给吃的,不帮你系鞋带儿,不给买图画书和玩具,不给水喝,天黑的时候不陪在你身边……,这些就是“不喜欢你了”。
    要命吧?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软肋在哪儿,为什么?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被他们的父母“吓大的”。
    因此,为了与母亲共存,上述那个男孩子先恐惧,再听话——这是当年的程序,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这项程序也许终生不会改变,他们母子也就能够这样平稳地共存下去。
    有些母亲本来想独霸儿子,让他成为自己的“小情人”,这样既可以远离那无情无义的老公(儿子替代老公陪伴母亲),又可以让自己成为神圣的母亲(后宫掌权),可天有不测风云。
    不测风云有二,一是儿子长大了,长大了又怎样?长大了就不好控制了,而且,长大的男人和小男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了什么是面子。
    面子可不是个好东西——起码强势的母亲这样想。如果你追求面子,就势必要掌权,那这个家谁说了算?好了,有人替她回答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不测风云之二:儿媳妇。
    儿媳妇就是儿子的媳妇,对一个家庭而言,她才是正宫娘娘。
    看看上述的那个自卑的儿子,为什么挨母亲数落后,妻子又会数落他?这就是摆明了在告诉男人:“我才是正宫的掌权者,起码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撑得起来,我靠着你才会有地位,有面子,有权利。”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光绪皇帝的妻子势必会被慈禧干掉,因为光绪懦弱。是的,弱君保护不了自己的老婆,正宫 ,罪在君主。
    为什么?因为愚孝!愚孝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是童年,毕竟,儿童被容易被催眠:如果你不依从于我,我就会抽回母爱。
    够智慧吧?方式当然多种多样,比如不住地向儿子灌输自己的妊娠之难、生育之苦,不住断地亮出腹部的刀口(告诉儿子他是怎样生出来的),或是当着一个孩子哭泣,任意发泄一个女人的情绪,一切包办,言传身教……,有意无意间,一个男孩子就这样被拿住了,他的生命里充满了被女性制约的细胞,这些细胞不断分化,长大成人。
    他是为母亲生的,他深知“一生中,没有母亲就没有他”的道理,却不知“长大后,没有母爱也可以有他的真理”。
    因此,心理学的治疗方案(如果一定认定这是一种病态的话),就是回溯童年创伤,提起那个被母亲叫到床边哭诉,或是相依为命时抱头痛哭的催眠事件,感受当年的自己是如何恐惧与无力,在心理师的引导下自我解剖,实现内在爆破。
    这是一种修改性格密码的工作,难度相当大,因为全身内外的所有细胞和观念都不大习惯,或不太接受这种自我否定,因此会强烈地抗拒。换言之,就像外科手术一样,太疼了,毕竟,妈妈怎么会有错?不信你去问光绪,他敢在几心真正否定慈禧吗?他有那种自我否定的力量吗?
    但如果不那么做,大清会如此败落吗?
    当然这有点不太像心理治疗了,扯得那么远,那么就拉回来吧,拉得近些,最近的地方,就是内心。这就是禅修,现在有些工作坊称之为灵修——
    如果我是上述那个男孩子,被母亲数落后,第一反应也可能是恐惧,那么,我就让自己停留在恐惧状态,不再让它发展出听话或自责。是的,我当下止住这种“任性”和“习气”,而让恐惧感呈现出来,看着它,感受它,甚至连“恐惧感”这三个字都被“撕”去,只是单纯地感受它的“滋味儿”。
    是堵,是闷,是头痛,是肩酸,还是呼吸困难或腿脚发麻……?
    总之不管是什么,我都不会去找原因,也不下结论,对着那个感受不发一言,不生一念……,就这样,我只跟那个觉受在一起,如此,恐惧感就会被分解。
    那样会怎样?也许有人会这样问。
    不怎样,连“那样会怎样”都没有,把自己置于一个无着无落的状态,是的,这样会不安,因为“无所住”,就象地球或其它星球那样“悬”在空中,不知“飘”向何方。



    这就是自在,随缘,即使是有一种外缘的发生(例如母亲数落我),因我有能力当下接纳那个觉受,故不会有那些浪费精力的情绪或行为,这就是止观禅的基础。
    如果你安静不下来,无法定下来,那么数息是一个好方法,看着呼吸,就会“心静自然凉”,那么“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超然就会自发地生起,不用刻意追求,你本来就是如此。
    观察觉受,就是觉察,与心理治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去问原因,不去找童年记忆,但那个所谓的恐惧感,却是童年与现在,乃至将来共有的,也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甚至微生物共同具备的,因此在感受的层面上,众生是绝对的平等。
    从能量层面说,它从未消失,对于恐惧感而言,它也不曾存在(后天附加的无明),所以,它就是它,本无利害,可作为万物之灵,只是因为“撕去标签”,这个觉受就成了单纯的能量,那么“为我所用”也就实现了(转恶为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21:02 , Processed in 0.07261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