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启示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甸园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圣经》为何以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为人类的起源之说?它究竟要向我们阐示什么?
    当人们翻开《旧约》时,会不自觉地置身于伊甸园的美丽传说之中,并引发出一个至今令全世界坚信不疑的公理:上帝造物,并制定了万物的法则,上帝可以让人类在天堂生存,也可以把人类赶出天堂。条件是:人类必须遵从上帝的旨意——以此明确了人类与上帝的关系。
    那么上帝究竟是谁,他为何具备了那么大能量,甚至可以让地球有了光,有了水,有了白天与黑夜?
    从以上的传说中不难看出,上帝在那七天所创造的,表面上是一个星期,实质上是自然规律。因此,所谓造物主,即指自然,包括他创造的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
    《圣经》的作者似乎无意把自然与人类统一起来,或是他本来就认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体系。所以他不仅在《旧约》开篇便明确了上帝(自然)与人类的等级差别,而且以传说推理,证明人类真的无法与自然相融,而无法相融的理由,即是人类了解到所谓的善恶——基督教把它称为原罪,也正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便带着原罪,因此才会生生世世受苦,并必须经常忏悔,以求得上帝的宽恕。
    原罪的携带者,也正是伊甸园的主人:亚当和夏娃。《圣经》的主旨也在于此,它说天堂的主人本是一男一女,而这一男一女之所以身处天堂,正是因为他们不知善恶、无忧无虑——而这,就是婴儿,或儿童的状态。那么原罪就好理解了:自从这些孩子知道善恶,了解彼此分别的那时起,他们便开始受苦。进一步似乎可以理解为:所谓“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一步步远离自然法则的过程,也正是因为一步步远离上帝,人类的苦难才生生不息。人类所谓的文明,其实就原罪之源,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就离上帝越远,受到的惩罚也就越重。
    那么,《圣经》对于人类还有什么意义?谁还敢发明创造,谁敢有自己的思维?谁还敢有羞耻感、道德观?有谁还敢长大成人,谁敢到学校去念书?
    但人们都知道,《圣经》是慈悲的,上帝是仁慈的,基督耶稣正是为了拯救世人才示现出他那无穷的博爱和智慧的!他说:“受苦的人有福了。”诣为“此人还清了原罪的债务,离天堂更近了一步。”
    让我们回到中国,看看祖先的智慧是如何诠释原罪的。从老子的道家理论分析,耶稣这句话的意思是“福祸抵消”,因为“福祸相依”,没有福,就没有祸,反之亦然。
    再从佛家理论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果必报,自作自受。同时警示世人,不要再造因(业),否则还会受果报之苦。
    那么从三大教义来理解,所谓造业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善恶、产生观念的过程。不错,因此老子才强调清静无为,佛陀才主张清空杂念,耶稣才劝戒人们回到孩子的国度。而在此,不得不说耶稣的表达更接近我们人类的思维,他知道人类会成长、会造业,但他也理解人类几乎没有办法真正清静下来,更不太可能清空杂念,因此他才为人类找到一条“进入天堂”的方法:活回孩子的状态。
    对人类的阐述,三位圣人不谋而合,而只有耶稣更直接地示现为“承担人类的罪恶”:在蒙难日,他背负了世人所造恶业,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的”责任。作为一个人,他更直接地用行为展示恕罪的过程:从鞭笞、钉桩到三日后复活——他以这个完整的过程诠释了“人类只有洗清自己的罪恶后才能获得重生”!
    在佛教著名的大忏悔偈中,传说中的普贤菩萨也阐发了他的大愿:
    我悉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个忏悔,与基督教的忏悔无本质区别,只是在形式上,佛教更强调人们从当下的自身做起,时时刻刻反省、觉察。它的方向是自己,目标是自己的身、语、意。也由此,它把人类的成长与“回到天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不过对于佛教而言,所谓的“回到天堂”就是“自在”的状态。因此在《心经》的第一句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经文,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人类解脱苦厄(烦恼),活出自在(天堂)的方法:如果渴望自在,就要在实践和成长中,看空自己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那么,(即使做再多的事)苦厄也不会降临,烦恼也不会产生。换言之,如果看不空五蕴,那么做事就难免有苦厄和烦恼——区别就在于对五蕴的“看法”。
    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人们的苦多来源于满足不了欲望,比如爱钱却没钱;爱一个人却得不到对方的接受和理解;想当官却没有门路;想健康长寿却得了绝症;想跟亲人或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要分离;希望自己的小孩成功却偏偏他不争气……这些感受的对象是人,具体说来,就是五蕴,所谓“看不惯”、“受不起”、“想不通”、“做不了”、“意识不到”……那么这些运作的主体是谁?是我的眼睛、思维、感受,再进一步说,就是身体、观念。因此在表达和宣泄时,也自然会用语言、行为和情绪,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三种表达方式。
    上述各种的无奈欲望,皆出自于身、语、意,因此只要觉察到它们的活动,即“观到产生烦恼的主体”,就可以杜绝苦厄和烦恼。这也正是儒家强调的自省!
严格说来,这种思维方式与人类的习惯相反,人类习惯把主体看作环境,而圣人把主体看作自己,一切从身体、语言、意识中产生,自己的观念、原则、经验产生烦恼,所以只要清空(看空、转化)自己的“思维数据”,就会解脱烦恼,甚至变废为宝。而这,就是智慧!
    理论上,这并非没有可能,但最关键的前提,是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把对环境的依赖、抱怨统统转向“这些依赖和抱怨是从哪来的?”
    ·对老公(妻子)的抱怨,真的是因为他没出息吗?还是因为我自己有一个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又出自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父亲(母亲)……
    ·当自己受到诋毁时,真的是因为自己不好吗?还是因为自己太看重别人的态度?那么这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又是从哪来的?是不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或一件事:你被迫卷入了本不属于你的事情中,而任凭你如何努力也摆脱、解决不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与你的生存息息相关,于是你才得出“自己没用”的结论,也特别在乎别人的目光。
    在此,我们并非深入精神分析来探讨个案,只是介绍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心理治疗的手段,是自省的前提,也是五蕴皆空的入门基础。
    本章诣在以智慧的头脑去看待、调整我们的家庭系统。而对家庭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夫妻关系,如果这一层出了问题,其它任何关系都无法保障。所以,在夫妻过日子的时候,如果具备一些智慧,看透当下的二人世界,就可以避免苦厄的发生,并有可能把家庭创造为天堂,重回属于自己的伊甸园。此并非要求夫妻二人没有观念和原则,而是在操作观念的同时,感受到彼此的心灵互动,反观自己,才可能做到换位思考地去理解别人。
    佛家有句话:菩萨畏因,常人畏果。
    也就是说:一般人只害怕结果,不承担责任,却不假思索地制造起因,比如那个闯红灯的人,或是打骂孩子的父母、缔造矛盾的夫妻和同事……,而所谓的“菩萨”,他们知道种种后果的背后均有其根源,所以不去缔造不良因子,他们不会去闯红灯,即使被冲撞,即使有抱怨,他们也会寻根溯源地找到问题的究竟,理解对方并化解矛盾,这就是无生忍。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修成菩萨。因为制造不良因子,又不去承担责任,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一大强项,但我们是不是多少问一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今天成为这个样子?难道真的是环境造成的吗?还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颗不良的种子?而现在的环境只是一种诱因,让这颗不良的种子得以发作?!
    有人说,“烦恼即菩提”是放下烦恼去修菩提,然而我认为,烦恼本身就是菩提。现在的种种发作其实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有不良情绪,我们有病。而我们的病肯定有原因,也就是说,现在的烦恼正是提醒我们的病根所在,如果利用这个机会去“抓药”,去“治疗”,就有健康的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8 17:18 , Processed in 0.0693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