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中,案主提出问题时,有时候不便直接回答,而又不得不答。此时,咨询师们需要掌握一种技巧:借代或比喻。 比如一个人问:“我就是看不惯那些拍马屁的人,没什么本事,全靠讨好领导。您说,我这种想法不对吗?” 此时,如果咨询师就事论事地回答,比如说:“我觉得你是对的”,或“我觉得你应该理解他们”……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有“卷入矛盾”之嫌,毕竟,对于人际关系而言,本来就没个对错。 针对上述问题,心理咨询师不妨这样回应:“如果你和另外一个人朝相反的方向走,你认为月亮会跟着谁呢?” 相信她会说:“当然我的会跟着我,他的会跟着他。”回答的同时,他/她已经略有所悟了。 咨询师可以进一步问:“那么,月亮跟着谁才是对的?” 此时,对方是没有答案的,他/她也许会说:“跟着谁都对。” “您看,是不是每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从自己出发的,虽然是同一件事,却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才是对的,其实呢?” 理论上,这次的心理咨询可以结束了。 如果在为案主用精神分析了解其成长经历时,他也许会问:“我现在的心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从幼年的经历中寻找根源?” 咨询师可以这样说:“一条被污染的河流,如果清污,是不是要到上游寻找污染源?” 叫针儿的案主可以说,“过去我很干净,只是现在有问题。” 那么咨询师就再换个比喻:“一棵树有无数个叶子,如果一片或几片叶子坏了,把它们拔掉,问题似乎就已经被去掉了,可是过不了几天,或是明年春天,它可能还会长出来,还有可能败坏,该怎么办呢?” …… 咨询师可以继续说:“其实,无论是河流污染或是树叶败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寻根溯源,只有铲除问题发生的缘起,才能保证今后不再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再者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小。” 用第三方比喻有三个原则,一,咨询师本身不能带有任何的倾向性,一定要保持中立、客观和局外;二,所喻事例最好是人人皆知的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般没有对错;三,阐述观点时,不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要像写议论文一样引经据典,用人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或古话旁征博引。此时,咨询师只是个转述者,而非立场鲜明者,便不易被对方投射、移情。而客观上,又达到了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则,是把案主当作主体,只要提供上述条件,相信他们都有能力自己处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