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讲座,听众应该是家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00: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期常有教育机构请在下赴中学为学生讲座,内容无非是以考前减压或冲刺等为中心。对命题我没什么太多想法,只是形式上,我或多或少地提出了一点调整希望。


在此,我还是想以那个比喻来说明一下——

天为父,地为母,中间这个小树是孩子,它的成材与否,包括考前状态等,还是取决于天与地之间的关系,它自己是说了不算的,甚至专家和老师也决定不了它们的成长方向,而它们的成长,真的只能靠父母。

因此,父母和谐,中间这棵树就会健康成长。再进一步说,有如下几点原因,使得教育讲座最好针对的人是家长,而非孩子。

其一,心理、教育,严格说来可归为哲学范畴,它要求具备一定社会经验后的理解力,也就是说,它是与实践相关的理论,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比如为什么学习(学科与将来的生存有何必然联系),学历与能力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听大人(权威人士)的话?等等,没有走入社会,这一切无法理解。从事实看来,许多家长尚无法理解与无力解决的事,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更勉为其难了。

其二,几乎所有的心理及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的表现只不过是家庭关系的缩影,就连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也只不过是家庭关系的延伸。种种表现中,学习算是其中一项。就好比电脑一样,孩子们是显示屏,家庭关系是主机,专家对着显示屏说话(讲座),要求显示屏如何如何,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其三,孩子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包括他们的最初原始行为动力,皆出自“取悦父母”,所以他们并不情愿,他们甚至将老师投射为父母,对父母的逆反,有时会折射在老师身上,那么这些专家呢,既然是大人请来的,也一定有着那些“要求”和“定做”的信号,这些信号与他们的天性或多或少有些抵触,因此他们许多人并不愿意接受。比如有一次我在某校为初中生讲座,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一直闭着双眼,我知道他其实并没睡着,只不过他心眼儿里反感被教导,被强迫,这种讲座的效果,可见一斑。

再者说,家长与孩子大多做不到换位思考,而只是用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来定做和要求孩子。那么孩子的自主性与兴趣,即是一种无源之水,没有父母的动力,即:没有父母之爱的动力,他们是不肯作为的。那么,他们又为何要听取一个外人的讲述呢?

其四,可能专家会用那些动人的故事和精练的言语打动孩子,可他们回到家呢?

一个初三考生成绩不佳而遭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于是父亲将他接回家,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为其恶补学习,那些日子孩子无法逃学,因为父亲天天陪着他,盯着他解题、改错,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背书,就在临考前几天的时间里,父亲掉了十斤肉,儿子也变了个人,证据就是,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一所重点高中。

优异的学习成绩是父子共同作战的结果,可试想,若专家只对着这个成绩不佳的孩子大讲一番如何努力学习,他会提高吗?想必那些励志类的语言,老师们都已经磨破嘴皮子了,可效果又如何呢?

还有,一个初三女生成绩一直不好,急得妈妈都快哭了,咨询时她也想通过我劝女儿提高成绩,可问来问去,原来是女儿怯场,怯场的原因,是母亲要求过高,要求过高的原因,是母亲的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原因是,母亲为一家国企领导,她非常重视面子,希望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因此,完美主义使得女儿恐惧丢妈妈的脸,一到考场上,这种担心就会作用到她身上,导致她根本顾不上答卷,因为她因母亲的强令而缺乏一颗平常心。

试想,如果专家只同这个女生单独交流,又能怎样?就算我让她冷静下来,可回家后母亲的暗示与唠叨能停止吗?她又怎么可能对母亲的话产生免疫力?她的平常心能够培养出来吗?当然,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切断母女之间的惯性交流模式,可这样一来,那位母亲受得了吗?她又怎么可能认为自己有错呢?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不变,孩子听再多的减压讲座,也无济于事,最多是为某些孩子埋下一颗心理学的种子,长大后也许会对心理学感兴趣。

著名亲子专家许宜铭先生曾经做过这种比喻:孩子是原料,家庭是工厂,学校是加工厂,社会是市场——产品是否合格,到底看什么?

那么这种针对孩子们的讲座,就好比是对着产品品头论足,可他们有能力自己改善质量吗?

然而,对待大学生就有所不同,今年三八节,在中华女子学院为女生讲女生心理健康时,讲座效果就不太一样,因为她们深知自己从这里出门后就是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等在那里,没有心理准备就会比较被动。看,她们距社会较近,加之他们知道相当一部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再一味地依赖大人),所以接受程度就会不同。

具体来说,独立产生责任,责任要求作为,作为就是实践。那么没有实践,空谈理论与故事的话,又怎能让孩子们产生责任心,进而去主动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呢?

因此,给孩子们讲励志,无论是考前冲刺或学习减压,如果往深远看,都是一项生命工程,因为年龄,他们的这项工程还最大程度地需要大人协助,需要后勤保障人员(家长)和将领(老师)主宰。

因此,我在北京广播电台的《教育面对面》节目里总是大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因为孩子是无助且无力的,他们必须依靠大人活着,主体是家长,他们转变了,意识到了,孩子们的一切也就好办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15:11 , Processed in 0.07371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