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家长……,那么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2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家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习惯于以战争的方式待人接物,比如制造同事和同学的分裂,与领导制造矛盾,与爱人制造不和……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家中的“小皇帝”,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要理解和体会别人。
    如果家长常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夫妻关系,如吵架或冷战,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把“夫妻通过战争来生存”承袭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再创造出一个类似的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之间因某一方出轨而苦恼、争吵、冷战、行同陌路……并让孩子感知,那么,孩子便有可能以极端不良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长大后,他/她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创造外遇情结。
    如果父母一方因工作忙或各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以各种应对方式将忙碌的一方“拉回家来”。如学习成绩不佳,走神儿,不写作业,淘气,惹祸……如果老师请家长,或把外地的家长叫回来,那么,这个孩子便达到目的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身边而疏于关注,那么,孩子便不会太生动活泼,比较呆板;长大后,他/她有可能很习惯戴着面具,或不太善于与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如果妈妈总希望孩子再多吃一口,而不在乎孩子是否爱吃或是否吃饱,那么,孩子或者过度肥胖,或者厌食。长大后,急躁、暴躁、自卑、自负、眼高手低、力不从心……便与之相伴。
    如果妈妈不许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不许交换礼物,不许到他们家玩……,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不会与人相处,进而不会做生意。
    如果孩子摔倒时家长表现为大呼小叫,那么,孩子承受逆境的心量便不会太大。
    如果家长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便习惯于强迫自己。比如在等人时会总处于不安的状态。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或表现不良时,总摇头叹气,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没出息,进而会形成“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暗示,长大后,他/她真有可能什么都办不成。
    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子过于相依为命。那么这个听话的儿子,便是一个小大人。后果是:他总觉得“自己无法令所爱的人的满意”;他也会急躁和极端,眼高手低,强迫被对方接受,尤其在临门一脚时惯于力不从心。
    如果母亲总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父亲,那么孩子便不再相信任何男人,进而会认为身边女人的不幸与自己有关,并习惯拯救她们。
    如果老师总让学生打小报告,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将来沉溺于“向领导打小报告”和“挑拨离间”。
    如果母亲总在宝宝睡醒前就离开他,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会创造“一夜情”。
    如果母亲与儿子“同居”太久,那么就不要指望他能独立。
    如果家长习惯于怪罪学校、单位、社会和他人,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如果家长习惯于用金钱奖励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便习惯于认钱不认人。
    如果家长总爱贬损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习惯于瞧不起自己。
    如果家长总把孩子送出去很久,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习惯于“把自己送走”,比如拼命地搬家或出门……
    如果家长特别想要个儿子,生下来却是女儿,那么她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假小子”。统计证明:一半以上的假小子会有不良的两性关系。
    如果家长习惯于侵犯孩子的隐私,那么这个孩子便没有界限,与人交往时爱走极端。
    如果家长在孩子成为少年时还要硬闯进来看着他/她换衣服或洗澡,那么已经构成对孩子的隐性性侵害。长大后,孩子在性方面会有心理障碍。
    如果在孩子悲伤时家长不会安慰,反而不许他/她哭泣地表达,那么孩子便习惯于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研究证明,这种人极易患病。
    如果家长没有学会蹲下来或把孩子抱起来,与孩子“平等对话”,那么这个孩子便不太会尊重或爱护他人。
    如果父亲不亲近女儿,那么女孩子便终生渴望拥抱和亲吻。如果男友或先生不满足她,她就会疯狂购物,或刁难对方。
    如果母亲打骂女儿,女儿不是过壮(给自己披上一层盔甲),就是过瘦(以病态示弱)。
    如果母亲打骂儿子,他的左肾会亏,研究证明,后天许多男性疾病与之有关。
    如果父母共同打骂孩子,这个孩子会以种种表现来表达“自己不想好好活着”。
    如果保姆的责任大于父母,那么孩子长大后也许会寻找第二个女人!
    (以上说法并不绝对,但都为“极有可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15:06 , Processed in 0.0667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