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的孩子为什么“找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个案一:
    父母平时总吵架,有时甚至谈到离婚什么的,虽然孩子还不太明白离婚的含义,但从父母的行为和情绪中,他好象知道父母可能要分开,在孩子眼里,没什么要比父母分手更严重了。
    此时,孩子会从自己的经验中诞生出一个智慧:如果把父母矛盾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可能他们两个人就不会再分开了。于是,孩子开始表现反常,而且有意招父母生气。于是,父母当然会“上钩”,把对彼此的抱怨迁怒在孩子身上——此时,他们志同道合,一致对外。
    这就如同国共打仗,当日本人侵略的时候,他们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同样制造不良的夫妻关系,以制造矛盾塑造自己的家庭环境。毕竟,对他/她而言,只有夫妻矛盾才叫一个家呀!)
    个案二:
    家中的父亲工作很忙,经验出差不在家或是加班到很晚,孩子每天只能见到母亲。偶尔有一次,孩子没写完作业,老师把家长请到学校,而这次来的,是孩子的父亲。
    于是孩子得出结论:只有当自己不写作业,或是在表现不好的时候,爸爸才会回到身边。因此,他强化自己的负面行为,以表现越来越不好来赢得与爸爸的见面机会。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表现为懒惰或经常出错,这种下意识行为,正是他/她当年赢得家庭团圆的做法。)
    个案三:
    不知什么原因,父母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任孩子哭爹喊娘,他们就是一去不回头。于是孩子不得不把这种无奈“生吞”下去,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分离焦虑”。为此,他不得不在爷爷、奶奶家装得若无其事,而且表现极好,尽量亲近老人。同时,将对父母的抱怨深深地埋在心底,并俟机“复仇”。
    几年后,父母终于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生活。但那个无奈和抱怨仍然停留在孩子身上,他便开始以处处表现不良来惩罚父母,同时找回自己失去的爱。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对亲近的关系无法确定,无法对实质的亲密关系负起责任,他/她比较适应远离的关系;或者比较恐惧生孩子……一旦结婚,他们便总爱找借口搬家,或出差,或不呆在家里;而一旦非待在家里不可,便会产生各种不安,或什么都看不惯,或找对方和自己的麻烦。)
    个案四:
    父亲的脾气很不好,喝完了酒回家,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重重的拳脚和巴掌经常无缘无故地落在母亲,或孩子们身上。
    这家中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姐姐,她以表现乖巧、处处听话来取悦父亲,以避免挨打;老三是弟弟,爸爸一伸手他就逃出去不敢回家;只有老二,她也是姐姐,看到家中这一切,深知父亲反正要打人,不如自己全部承担下来,一来避免妈妈受苦,二来不让弟弟、姐姐再挨打。于是,她便以表现不良来让父亲将愤怒迁怒于自己,越打,她就越坚强,只是默默地承受,既不承认错误,也不央求叫苦。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特别爱干涉别人的生活,并把别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且同样以暴力或冲动的心态、行为去对待他/她的亲人。这种人一般无法让对方产生实质的亲近感,性格固执;他/她也总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好的,但也总无法被别人接受。)
    个案五:
    有位母亲比较重男轻女,一看到自己的女儿就生气,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动不动就动手打女儿。女儿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明自己处处表现得挺好,妈妈还是要打。于是她认为,自己的诚实会挨打,那么如果编造谎言,可能就会避免皮肉之苦。因此,她开始学会撒谎,并经常不着家。即使回到家母亲责问她,她也会说是找同学写作业或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去了……反正她会尽量找母亲爱听的话说,目的是让母亲找不到发作的理由。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以撒谎做为他/她的生存方式,一旦诚实,他/她会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
    ……
    分析心态:
    四川地震灾区有一个婴儿,地震当天晚上他哇哇啼哭,把全家人都吵醒了——幸亏他这一哭,挽救了全家人的生命。这就是孩子,他本能地处处顾全着家庭,因为保全了父母,自己才能得以生存。那么,如果某个家庭也“闹地震”了呢?那个孩子难道就不“哭”吗?而上述各案的表面看,都是孩子表现不良,其实,孩子只不过是为了维护家庭完整,承担了本不是自己造成的负面责任。而当他们真的承担了,而且伴随着这种亲子关系长大成人,他们便将这种暴力行为内化为生存经验,并带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继续从事父母的行为。
    那么这些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发作呢?
    表面上看,他们有愤怒,他们工作太忙,他们力不从心……实质上,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生存经验。有的人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有的总得不到认可,那种自卑无处释怀,便以教训孩子证明自己的强大和权威;有的对孩子抱以期望过高,而又不会教育孩子,便以打骂来硬逼着孩子实现愿望;有的诣在“定做”孩子成他们希望的那种人,哪种人?主是他们认为是对的,是安全的,是唯一可靠的那种人!因为,父母当年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这种情结便停留在心里,当他们的生命延伸——孩子降临时,他们便将自己的未完成愿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心理学上说,这就是要求孩子要为家长的愿望负责,至于孩子自己的成长轨迹,此时远远比不过大人当年所受的刺激。
    归纳起来,发作的家长,普遍对生存环境存在着某种不安。因此他们对未来也存着一种不确定,为此,他们一定要逼着孩子走一条他们认为是安全的路。
    可怕的是,孩子也会成为大人,因被父母改造,他们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们也会产生未完成事件,长大后,再让他们的孩子负责……他们会永远地把这种未完成事件传递下去,把上一代欠的情债,再让下一代偿还,永无休止,谁也不会放下。
    很多孩子一出生,便在如地狱一般地承受着“被改造”或“被定做”的噩运,其实他们没犯什么错,只是因为大人需要,他们就必须压抑本能,屈从观念和惯性。这种观念一定正确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认为它是对的,因为大人的父母也是这么做的。
    很少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反省,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至于这个对是从哪来的,他们并不介意——反正放学就要回家,回家就必须听话,否则孩子就是表现不好。
    那么,为什么放学一定要回家——有的家长说,这还用问吗?
    要问!其实有的家长是因为当年自己的父母要求他放心就回家,如果不马上回来,路上的野孩子也许会欺负他,或骂他是狗崽子……那么,这个“放学一定要马上回家”变成了他的一个观念和习惯,却不知,现在没有那种环境,再没有野孩子在路上劫道,可是他还是那样要求着自己的孩子!却不知,如果孩子因你的要求而失去了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机会,那么他/她就有可能不会处理同学关系、患有自闭症、不会处理人际中的矛盾,或者根本不会跟人接触……
    有多少观念和惯性都来自于当年特定的环境,那么环境变了,家长的思维模式没有变,孩子便成为了他们这种观念的牺牲品,失去了童真,不得不屈从于大人。也因此,造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内耗。
    〈郑人买履〉中说:宁信度,无自信也。诣在“宁肯相信过去的尺度,也不能相信现实呀!”
    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必须通过“中途逆反”才获得重生?而必须有背叛家庭的经历,才得以发展自己?那么这种因背叛父母的自责,是不是也会时时鞭打着内心?
    父母呀,放下吧,放下那种压在你们心头那深深的不安,放下当年那特定环境的无奈,放下你们父母造就的生存经验……那些对于今天的新生命而言,不一定可靠呀!
    如果你们怪罪于目前的应试教育,那么就请看看我的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00:52 , Processed in 0.0677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