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区教育的美好明天
山东省临朐县沂山初中教师 陈荣昌
我叫陈荣昌,今年38岁,现在九山镇沂山初中任教。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沂山初中,至今已经十五个年头了。十五年来,我扎根山区,忘我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虽然没有做出多么大的成绩,但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山区的干部群众也给了我较高的评价。
一、扎根山区育桃李是我无悔的选择
1991年7月,我从昌潍师专历史系毕业。当时,我县城乡师资普遍短缺,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我的许多同学都留在了县城或条件较好的乡镇初、高中任教,但我却牢记毕业时母校领导和老师的谆谆教导,毅然来到了距临朐县城60多公里的全县最偏僻、工作环境最艰苦的沂山初中,当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
1996年9月,当时的沂山乡政府领导找我谈话,想将我调到政府从事文秘工作。在当时,教师转行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啊。我却怎么也舍不得自己所痴爱的教育事业,更丢不下那群纯真可爱的山里娃。我认为做教师照样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只有全面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山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的整个身心已经融入了山区教育这块土壤。也许有人说我太傻,但我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是问心无愧的,我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也无愧于热情纯朴的山乡父老。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时候,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捧回获奖证书的时候,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骄人成绩的时候,我都会欣喜若狂,这也许就是我干教师的最大动力吧。
我认为,作为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历史,但当时的沂山初中只缺语文教师,学校领导就让我担起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三个毕业班的语文课兼历史课的重担,平均每天要上六、七节课,课余时间还有备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刻不完的钢板、辅导不完的学生……一天下来感到身心极度疲惫,这么重的担子压在我稚嫩的肩上,着实有点吃不消。有一天,我病倒在讲台上,是学生把他扶到宿舍,高烧40多度。闻迅赶来的周校长给我拿来了退烧药,并强令我休息两天,扔下一句“你的课我来调”便把我锁在了屋里。但一天六、七节课,学校人手本来就不够用,怎么能调得开呢?当我得知还有两节课怎么也调不开时,便咬着牙、忍着病痛从窗户上爬出去,硬是坚持把那两节课上了下来。
为了教好语文,我一头扎进了语文资料堆里,先从基本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学起,再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为了获得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我经常骑自行车往返200多华里的山路,到县城或平原乡镇的先进学校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记得在2000年一个大雪天,为了能听一节省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我推着自行车在雪地里走了100多里路,听完课赶回学校时已经是深夜12点多钟了。
在教学中,我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决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应该是一眼清泉,将自己永不枯竭的甘甜“活水”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我每个学期都要花好几百元钱买回一大批教育教学书籍和教学软件,并自费订阅好几种报刊杂志,读书、看报、上网成了我的业余“嗜好”。别人进城喜欢逛超市,买回的是大包小包的食品、服装和化妆品;而我进城却偏爱逛书市,每次拎回的都是大包小包的教学资料、书刊和下载软件。我还利用三年的节假日时间,自修完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并搜集整理教学论文200多篇,做摘抄笔记180多万字,为熟练驾驭中学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实际搞科研是我不懈的追求
十几年来,我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立足山区学校实际,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先后主持开展了“语文六步教学法”、“情景作文教学模式”和“中学语文‘一拖二’超级读写实验”等多项课题实验,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学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经过三年多的对比实验,探索创立了“创设情景——快速作文——学生自改互批作文——二度作文”这一双课型作文教学模式,被省教科所立项。1999年,这一科研成果被评为“山东省新时期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分别在省、市、县中学作文教改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我所撰写的论文《探索中学作文教学科学化的新途径》在全国首届中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另外,我所写的论文和教案还分别被收入《语文报》、《初中生作文》和《中国青少年写作年鉴》等书刊。
我认为,要想使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必须让广大教师齐心协力搞科研。因此,我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总是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教师甚至其他兄弟学校。现在我们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学校已走出了一大批省、市级中学语文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全校教师每年都能发表论文和作品好几百篇。另外,我还经常利用自己在语文教改中的新思想和新经验来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帮助数学教师利用“分级目标”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改实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利于差生转化、优生发展的新途径。2002年我校提交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验论文《探索差生转化,优生发展的新途径》荣获全国课堂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我们学校的语文课改成功后,先后有好几所县内中学和临沂、青岛、淄博等地市的十几所中学的教师慕名来我校取经学习,每次我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具体做法,并免费赠送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和相关的实验资料,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俗话说,有播种就有收获,有汗水就有喜悦。一滴滴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个丰收的果实。我校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我校学生的作文,每年都有近百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有的还在全国奥林匹克作文大赛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获奖。我们学校虽然在生源基础、教学设施及师资水平等方面比较落后,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却多次名列全县前茅。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先后被授予 “县十佳教师”、“县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和“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被吸收为省中语会会员,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研究员。我的事迹曾先后在《临朐教育》、《潍坊日报》、《中学教育周刊》、《山东教育》、中国教育交流网“名师风采”栏目以及临朐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凡是在沂山初中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每学期征订课本和教辅资料时,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交不起书费。为了彻底解决学生学习资料不足的问题,学校决定先从语文学科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验。2003年5月,当第一本校本教材《山村升起的太阳》即将出版时,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拿不出钱来支付印刷费而影响了印刷,为了不耽误师生正常教学使用,我们发动全校教师集资1600多元,剩余部分我就用自己的工资付清了8000多元的印刷费。现在由我主编并自费印刷的《初中语文‘一拖二’超级读写活页教材》,也已开始在县内外许多学校试用,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本。另外,为了方便师生查找实验资料,我还省吃简用自费买了一台手提电脑,并自费上了网,专门用于该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为了进一步巩固教改实验成果,我又发动实验教师自筹资金近万元,编写了《初中语文现代文、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中学生必读名著导读与训练》、《中学生活页文选》以及《校本教材电子版》等教学资料。我每年还自掏腰包为学生订阅大量报刊杂志,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超级阅读实验课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了不加重那些来自贫困山区孩子的经济负担,所有这些实验教材都是由我牵头,发动我校教师自愿捐款编辑印刷而成,并免费让全校师生借用。我工作已经十五年了,不但没有存款,而且还因此欠下了上万元的债务。
三、千方百计救助贫困生是我应尽的义务
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语,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觉得,对待学生,特别是对贫困生和学困生,我们教师不仅应尽“为师”之任,而且也应有“为父”之心。
众所周知,山区学校的贫困学生特别多,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有一颗救贫扶困的慈善之心。十几年来,我每年都要联系救助五、六名贫困生,有时还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生家庭渡过难关。学生于红为了给父亲治病而辍学外出打工,我追了200多里地才把她劝说回校,并凑了2000多元钱把她父亲送进医院治好了病,解除了该生的后顾之忧。有很多学生在上大学时还经常写信向我借生活费。也许由于乐善好施,我的工资几乎月月都透支,日常生活总是很清苦,但我无怨无悔。为了山区教育的美好明天,就是豁出命来也值得。
要想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单凭我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我通过广泛联系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以及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成立了“荣昌助学基金会”。我过去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刘玉兰听说后,立即从济南赶回来,把自己假期打工所挣的400元钱为两个贫困学生付清了学杂费,并决定把这两个贫困生资助到大学毕业;我的一个在北京邮电部工作的朋友徐德兴去年一次就为我校贫困生捐助了3000多元的教学资料;我过去的一个同事、现任潍坊玛雅教育集团人事部经理的马建明资助了十名学生三年的全部教学资料。近几年来,仅通过我联系到的助学款、物约折合人民币两万余元。
现在,我正计划建立起本校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料库和更加方便广大师生阅读的电子阅览室,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加详实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料,从而彻底解决山区学校教育教学资料奇缺的问题。我还打算再编写一套专供贫困山区孩子阅读的校本教材,赠送给贫困学生,我希望此举能得到社会各界及教师的大力支持,让这套教材尽快诞生,让山区孩子早一天用上免费校本教材。
韶华易逝,青春难留。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山区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工作了十五个年头。也许青春就像那洁白的粉笔在渐渐消磨掉,但我无怨无悔,我要一如既往地沿着我所选择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献身山区教育,用青春的信笔去书写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