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6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性关系之原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2: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久生情”这种说法决不是空穴来风,实质上,男女间本来就有说不清的那一层!这一层人们已经研究了上千年,因为它变现出来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在不同的关系里,由于“看不见”这一层,所以也找不到运用它的方法,然而,这一层究竟是什么呢?     从所谓科学的角度是看不透这一层的,因为细胞的结构都差不多,科学只研究看得见、摸的着的所谓客观存在,然而对未知领域总是束手无策。历史证明,科学对于反物质的认知,总滞后于所谓的宗教、先知。宗教裁判所对布鲁诺实施火刑,大祭祀逼着苏格拉底吞下毒药,并不能证明宗教家们的高明,我们所说的,是真正的宗教,没有被异化、走入邪教的那些伟大的智慧。    基督耶稣对上帝的理解和忠诚,建立在“神爱世人”的基础上;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先将自己修炼为融于自然的一个普通人;佛陀仰望星空时的顿悟,拈花时的微笑,更是找到了解脱生死、烦恼的方便法门,因此永远被众人恭称为世尊——三位圣者都阐述了离苦得乐的理论,对象都是心灵,而没有一位圣人建议你去改造环境。
    环境就是由男女两种人构成的,提出道家的理论,它说乾坤为天地人,这三位一体的系统,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灵,男人中有女人,女人中有男人,那么孩子便是性别上的男女结合出来的又一个男女之合……无论他/她是男是女,第一个细胞都是男女、阴阳、精卵的结合——无论他/她成长到任何年龄,只不过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的不断分裂、复制。
    一位智者曾说过,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只做一件事: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他们不知道,另一半在他们的生命里,只不过在久远之前被封闭于某种经验,也就是说,在精卵之间,一个人的阴阳属性被割裂了,因此他们特别需要环境替他们负责。表现形式就是寻找异性并与之发生亲密的关系。

    一个孩子在4岁前,他/她的阴阳两性是完整的,还没有被社会化分裂,因此他/她是快乐的,感受是纯粹的。之后,由于社会化的需要,他/她也不得不产生“与环境共存”的理性,逐步使自己成为父母或环境需要的那个男孩或女孩。
    这就是心理学中俗称的“饿狄浦斯期”,也可以称为“性别认同(划分)期”。在4-6岁的这个阶段,孩子们被迫从感性自我过度为理性自我,因此它也是心理学所称的“自我”形成阶段。因为社会的需要,一块完整的玉需要被迫分开,以区别于异性,并与社会认定的同性相符。在“切割”的过程中,孩子是愤怒的,就如同被迫离开自己的亲人。
    有的父母会这样教育男孩子:“男子汉不能哭,要坚强!”
    有的父母会这样教育女孩子:“女孩子别疯跑,要文静!”
    当孩子服从于这种社会化指令的时候,他们的另一半被迫封存起来,男孩子被“定做”为社会认为是男人的那个模子,女孩子亦然。他们体内的亚当、夏娃告别了,他们因此而抱怨蛇和苹果树,同时也曾经祈求上帝不要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可是,他们已经知道了善恶,他们的智慧从此开了,他们知道必须系上围裙遮羞——他们必须社会化。
    这本来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如果被逐出时没有太多的强迫性,那么亚当和夏娃还有个缓冲期去适应——在男女改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受到“被尊重”与“不得不”是共存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将之内化为一种社会化的情绪:理智。
    可事情并不全是这样,有些孩子在这一阶段被强迫逐出,就像一群兵匪拿枪压着手无寸铁的百姓离开家园。可以想像,那时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愤怒,可他们无力反抗。因此,这愤怒没有发泄出来,能量被卡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而越是带有强迫性的改造,孩子心中积压的愤怒就越多。
    愤怒的背后,是对自己另一半深深的渴望,可他们就像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
    有的父母会对儿子说:“再哭我就揍你”,或者总在众人面前抱怨他不像个男孩子,没出息,没有闯劲,甚至会说自己的儿子像个女人……总之,他们会发挥各种想像力,不择手段地要求、改造自己的儿子,其目的就是把孩子定做成为社会认同、父母满意的男子汉。
    性本身就有分裂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识到性时,便意味着自我分裂。一个孩子,他/她是没有“他”和“她”的划分的,在孩子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它”,包括自己。因此他们会心疼一只狗,不忍心打死蚊子,那时,他们不认为蚊子和狗与自己有什么本质区别。
    然而,当他们一定要认同自己与它们有区别时,他们掌握了知识,学到了社会需要他们背诵和理解的东西,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而当这种必须的速度过快时,等于让他们“不要咀嚼就要生吞下一块肉”,那么,伴随着无奈的同时,他们把自己的血液变为愤怒的岩浆——我们常见一些孩子在吃饭时显得特别烦躁,在表达时显得不知所措……在本我与社会化之间,他们被分裂时的那种疼痛几乎让他们不知如何转化。
    有的父母会以打骂或苛责严令儿女转化,此时,儿女的血液中充满了岩浆,父母一再为他们制造火山。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与某人接触,越是亲近,就越有“喷发”的可能。因为他们在深深的潜意识里得到一种经验:亲人制造的岩浆,理应还给亲人!
    特别是在性别划分期制造的岩浆,那么就让它在两性关系中得以喷发——性欲,是愤怒的产物。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种说法:神把所有人分成两半,从此,这些“半人”在世间拼命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男女间的缘分,其实,它是指人类在拼命地寻找自己,而人们越是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就越试图在环境中希求弥补,并在环境中落实这种弥补,同时,也就越远离自己真正的另一半,这是个恶性循环,也是性欲的来源。
    许多灵修者在静坐时引入意念,他们尽量让自己的身、心、灵远离社会,其目的就是“唤回”自己的另一半。其实,另一半就在体内,只要摆脱社会暗示,那一扇扇封闭之门自然开启,阴阳能量重新合二为一,那时,一个孩子又会无忧无虑地在蓝天白云下的尽情地欢笑——那种快乐是由衷的,毋须外求。


    而通过性交得到的快感需要凭借环境,也需要借助实质的异性合作完成,显得比较被动。可那个孩子是自主的,它毋须借助环境,它只是和自己在一起,它是绝对的完整,所以那种快乐远大于后天两性的快感。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没有男女间的快乐,其实,高僧大德在听到这种说法时只是笑笑,因为他们已经可以让自己活回4岁,甚至更前,他们的快乐已经超越性本身。因此有的佛像是看不出男女的,他们非男相、非女相——这是指他们已经将阴阳合于一身;非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指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死,解脱了世间烦恼。
    而世间的绝大多数人,毕竟由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组成,我们的造化、缘分还没到,仍在生死轮回的苦海里摸爬滚打,执迷不悟地外求着名利的嘉许,环境的证明。于是当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合二为一时,便拼命地寻找环境中的另一半,但我们没有标准,只能按自己的父母经验为公式,解读两性关系中无穷无尽的难题,当公式无效,此时无解时,我们便开始烦恼,不是与配偶吵架、分手,就是另寻新欢,试图让自己经验里的那个公式再一次有效。
    这时,心理学站了出来,说它正在研究家庭系统和两性关系,同时它心理还有另一个声音: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帮你们处理到这个范围。其意为——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其实,对心理学而言,这种境界已经相当健康了,可五祖弘忍大师对上座神秀的这首偈并不认可,因此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直等到慧能做偈后,五祖才认可:他才是我要寻找的禅宗六祖,其偈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才是禅的境界,它无相可求,没有男女关系可以调整,没有心理学可以研究,没有环境可以依赖,因为“世间本无事!”
    孩子就是这样,它没有所谓的“菩提树”、“明镜台”……这些道德规范和父母经验,而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孩子,因此六祖也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当然了,谁不是从孩子成长到今天的,谁不曾“合二为一”过?
    然而,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都能体会六祖那样的无上境界,老实讲,活到神秀那个程度,就已经超越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离孔孟也不远了。因此,我们若试图在生活中尽量让自己自在些,就要学学那些孩子,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当我们自己有孩子的时候,就等于我们有机会获得再教育的机会,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徒弟不供养老师的,因此我们要无条件地供养孩子。

    活回孩子的境界,有助于我们的生命质量,在处理两性关系时,没有投射,没有因愤怒产生的岩浆(盲目的性欲),我们就会像两个玩过家家的孩子一样,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活在天堂。
    这里说的活回孩子的境界,并非要你真像个孩子一样幼稚,而是具有一颗纯粹、敏感、自然、活泼的心态,接近大自然,理解社会,爱你的世界,爱你的家人,像一个孩子心目中的本我学习,没有敌视与内耗,一切如其所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喜马拉雅FM讲座

游涵简介|联系方式|冀公网安备 13040202000601号|冀ICP备12015365号-1|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GMT+8, 2024-12-27 08:46 , Processed in 0.07726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