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标题: 家庭系统中的潜规则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24 14:48
标题: 家庭系统中的潜规则
    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家庭很难认可一个人的成功,而国外并不如此。我不解其意,他具体解释道:“我刚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不久,家里就来了个亲戚,谈话间,得知他们的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半天见父母劝不到点儿上,我就上前说了几句,谁想父母一顿训斥把我撵走,还当着客人的面数落我,让我当众下不来台,按说,我也是个三十而立的成年人了,可他们为什么还不把我当成年人看……?”
    他继续说:“可国外好象就不是这样?在西方电影中经常看到,如果家庭中的某个成员获得了成绩,拿到学位或证书,全家人甚至会为此开个Party,亲友知道后都会恭喜他。”
    其实,朋友所说的现象的确在许多家庭普遍存在,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父母总怕孩子吃亏,所以总提醒他不要自满;还有人说,那是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总长不大……,总之,这些理由听上去似乎都说得过去,而且都在围绕一个主题:“父母都是为孩子好”。就算表达出来的效果不好,但父母的动机也是好的,为此,孩子必须理解、懂事,否则就会受到谴责。
    这是中国人的共业:父母永远是对的——上司永远是对的——君主永远是对的。
    为什么?为什么不许产生质疑?因为便于管理,省事。而且看上去也比较和睦。然而,它的负面一定是扼杀自主性和创造力。
    回到上述朋友的问题,他的父母对他的什么资格证书视而不见,父母考虑的只是孩子的饭碗,至于这饭碗对于孩子的意义,是否能够满足孩子的成就感,以及是否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主人翁意识,给予他相应的尊重……那都不是父母考虑的问题,换言之,他们根本想不起来,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势必要触及到人性化,然而他们只习惯于模式化。
    不是说父母不想尊重孩子,他们实在不知道什么叫做尊重,他们没有学过,没有感受过,他们只知道一件事: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进一步,活着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心理?!因为,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父母的父母就是这样活下来的,他们哪里会有精力去考虑什么心理健康和精神文明?再者说,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教育中从来都没有过这种传统——换位思考到对方的立场,打骂的同时,去体会一个孩子的感受。是的,这是一种十分奢侈的生活境界,是缔造圣人的家庭关系。我为几百个家庭做过咨询,只有两家的父母有这种意识,但也不纯粹。而且,他们甚至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他们普遍感到压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潜规则。比如在古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之,一人犯法,诛灭九族;成功者,光宗耀祖;失败者,祖上无颜;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无形中把一个人的命运牢牢捆绑于家族这个大系统的柱子上,使每一个人终生背负着庞大的血缘关系,甚至一切行为都要为祖上的脸面负责。如此巨大沉重的负担,像一座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人的背上、心里。直到今天,高考仍与祖坟是否冒青烟有关,孩子的行为仍与父母的脸面有关,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良,老师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请家长;打孩子还是自家之事,与别人无关……
    话扯远了,这种极强的家庭观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个人必须把自己弱化,而服从于大局,好处当然是稳定、和睦。负面呢?你若变化,那么全家势必跟着你变化,那你变起来成本就非常大,你的创新、调整等等,都要携带着家庭这个庞大的负担。打个比方,一辆小车调头或拐弯时比较方便,可如果是一辆载重卡车,上面装满了沉重的货物,它就不敢轻易调头、拐弯——那些货物对于卡车的活动,本质上起到了“反对”和“限制”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一旦想改变,却在家人面前感到特别力不从心。别说父母对于孩子了,就连有的夫妻关系也是如此。一方要变,一方因恐惧变化而拒绝,往往导致分裂。
    原则上,家庭系统像一台机器,零件之间从组装至今,已经磨合基本到位,所有的成员都像这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样。可是,若有一个零件想调整、变化,那么其它零件也就必须随之调整、变化,如此才能保证这台机器不散架。然而,有多少零件“想变化”?它们都相当累了,所以变得非常懒,也不想为变化的零件付出那么多成本。因此,维持原状最好,如果你想变化,(其它成员)就以各种方式不认可你、反对你、甚至镇压你,说你不稳定,说你不懂事,说你不安分。
    而西方社会,他们的家庭观念不是很强,所以每个人的负担不那么重,因此变化起来比较轻松,也没那么多成本。所以,他们比较接纳变化,因为他们每个人也渴望新鲜感,希望生活有所创新——其实这是人类本性之一:在动态中调整关系和心态。
    因此,我们许多人就显得比较压抑,压抑就是压力下的抑郁倾向,然而没办法,因为要服从大局。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其实都不希望变动,许多家长不都希求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吗?稳定对他们来说,就是活下来的条件,至于这种活法是否有趣,那未免是件太奢侈的事。
    老实说,这是改革路上最大的障碍,许多人太习惯维持现状了,比如我就最怕家庭关系有所变化,所以当我看到离婚和出轨家庭的孩子时,就特别敏感,我知道孩子感受到是什么,而这种感受不止是父母造成的,还有社会的共识——道德和舆论、邻里的风言风语、同学和老师的特别对待、单位同事和亲友的说法……这些压力全部成为这个家庭的负担,而这家中的孩子还小,他/她根本无力承担这些负面信息。
    因此我的观念就是:在保障家庭稳定的前提下,自己在事业上做出调整、变化。于是,当我“冒父母之大不韪”,辞职后独自创业时,所感受的压力非同寻常,我没有按父亲指定的路走,从上学就没有,所以多次遭受到他的“修理”,直到他打不动了,我用仅有的几口气爬了起来,重新选择自己的路……。然而这种变化的代价是残酷的,我背上了不懂事、不听话、不省心等罪名,我走得越远,大人就越伤心,这个伤心还会导致他们的身体不良,以及心脏病发作。但其实,我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自主选择让他们感到不适应,不安全,他们无法接纳这种不同,他们仍然习惯于我童年的那种“以自我牺牲换来的家庭安定”。这就是那句“我们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他们希望我是孩子,是他们的需要,是他们认为的那种家庭稳定的需要,但不是我的需要,我只需要长大,不再是个孩子。
    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朋友都在这样的泥潭里艰难地先进着,有的走不出来,便永久地陷于沼泽,其实,他们只是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停了下来。
    要知道,历史哪一个成功的创新者、改革家,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如果他们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么关注权威的态度,他们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实,中国古人在这方面要比西方人高明得多,所有的创新都会顾全大局,都会最大程度地说服统治者采纳,而不是一意孤行。所以,对父母要学会哄,不要呛着来,对权威不要直接表达异议,要先肯定他们的付出和成绩,再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对方就容易接受你的建议。这是老庄哲学中的顺其自然,西方没有,所以被烧死、钉死的不乏其人。
    中国的哲学是自我保护+环境认可,因此它是大智慧,也是心理学上定义的,心理健康的极致标准。因此,在做心理调节的同时,最好学一点传统哲学。





欢迎光临 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http://yhcx.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