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标题:
革心五则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23 23:58
标题:
革心五则
一
有些朋友在做心理咨询时常喜欢问我一个问题:“我如果那么做会有什么结果?”或者是“大概什么时候会有好转?”其实他们无非想知道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最看重效果。这就如同在医院看病时,医生给开了药,患者问:“我吃下去会好吗?什么时间好?……”
这使我想起了年轻人在谈恋爱时,许多小伙子都会向心仪的女孩子说:“我将来一定给你幸福!”过来人都知道,谁敢保证婚后能兑现婚前的誓言,谁能保证一定给对方带来幸福?因此,这句话往往出于冲动,或为了赢得少女的芳心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而热恋中的少女也往往会被这句话催眠,不知不觉便投怀送抱。
然而,心理咨询可不是许愿,它要求咨询师一定要对案主负责,又不能对其结果负责。这似乎看上去比较矛盾,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负责,咨询师才不能承诺后果,而是把原因和方法提供给案主或关系人。
记得有一个朋友在创业初期曾经问我:“凭你的眼光,看看我们公司一年以后会不会业绩翻番?”
我反问他:“你有没有开车上山的经验?”
“有,怎么了?”
“上盘山道时,你能告诉我一公里以外是什么景色或路况吗?”我问。
他摇摇头,“那怎么知道?只有开到那里才看得见。”
“是啊!”我说,“既然你无法判断一公里以外的景色,那我怎么又能知道一年以后的业绩呢?因此,你只能保证你看得见的这一段路,把每一个当下走好,不知不觉中,你自然就到一公里处了,你的公司,只要踏踏实实走做好每一件事,一年后自然见分晓。”
我们平时总爱探讨结果,似乎没有一个成功的结局或接受的对象,我们就不肯付出。其实,成功的主体不在结果,不在对方,而在自己,关键是把握每一个过程,这是一种不太容易磨练的心理素质。比如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如果他们心里总想着距离和结果,琢磨着自己离终天还有多远,那不是中途退出,就会被活活累死。聪明的运动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离自己最近的对手身上,同时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节奏,不让自己心乱——这才是成功之本。当你只关注当下,只对自己的每一个细节负责时,成功的结果自然会被你自己积累出来。
这就是莫好高骛远的道理,享受自己付出的每一个过程,不要过多地在乎结果,不要总希望你的努力要被他人认可,只要你谨言慎行、对得起自己的每一步,一句话,只要你尽力了,就会问心无悔,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二
在调节一些夫妻关系时,有的人总抱怨:“要不是他/她那样,我才不会这样。”或者是“我改变了许多,可他/她一点变化都没有……”
这种说法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这些人都一味地认为自己付出了,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却不知“一个把掌拍不响”的道理。而且在表达内容时,已经将自己与他人割裂了:一个自己,一个别人,他/她在心里就没有与对方融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佛家所谓的分别心。
心理学与佛学一样,都不承认有单独的个体存在,每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关系的产物。比如孩子是父精母血(两性关系)的产物,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了,脱离父母的怀抱了,还是父母经验的产物,甚至一个人的整个身体都是所有成长经验合和而成(的产物),他/她没有一点皮肉是自己(作主)的,都是为了与环境共存而创造出来的,包括自己的长相、脾气、爱好、前途……这一切一切,都是你与环境中的关系人共同(研究)缔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其实你完全可以不长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的性格也完全可以不这样,你的配偶、事业、财富状况等等都完全可以不这样,可是,当你在成长过程中没的选择时,你只能按照大人们要求你的样子打造自己,这个自己包括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性格。但主体一定是你,当你在幼小的时候没有办法选择,可当你长大成人后,你有权选择,就像林肯总统说的那样:“一个人在40岁以后,就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了。”
这种认知的前提,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关系的产物,不要把自己与环境割裂开来看待,否则,你既不会为对方负责,也不会为自己负责,你的本体势必会孤独,也肯定会依赖。
心理治疗,调整的不是单独某个人,而是种种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原因,走上社会后的成家立业是果,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强调“家合万事兴”了。
而调整关系的关键,是找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是关系的一方,你变了,关系一定变化。再者说,你根本改变不了环境。所以,你若想改变两性关系,就先调整自己的心态,若想改善亲子关系,首先就要反省自己的错误,这才是一切改良的开始。
三
有的人因为忙而忽视了家庭,有的人因为懒散而造成家庭不和……以此种种,每个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而为自己没有尽到家庭责任寻找借口。
庄子讲过一则故事:两个人同时丢了羊,一个人说,我是因为看书太专心了,才没有看住羊;另一个人说,我是因为赌博太专心了而丢了羊。庄子进而说道:无论是读书人为求取功名而丢掉本然,还是小人为了钱财而丢掉良知,都是大迷惑啊!
那么当今有多少人打着忙于事业的旗号而忽视家庭、丢掉自我和本该珍惜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长者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可他是一位医生,生前,他曾救治过许多患者,且为此获得了诸多标签。然而这些标签都被闲置在他生前的书柜里,没有一个标签能为他的生命负责。为了这些标签,或所谓的种种社会上赞许的称号,他累得筋疲力尽,最终把自己的羊都丢光了,只留下了独守空房的亲人——这些他最值得关怀的,也是他平时最疏忽的人。
他的业绩值得怀念和称道,但他的做法并不可取,治国和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和齐家。如果本末倒置,就算你无私奉献一生,也势必遭到因果的惩罚。
四
有弟子对南怀瑾先生说:“我已经开悟了,已经放下了名利……”南老先生淡然一笑,“放下名利就开悟了吗?我就追求名利,如果连名和利都不追求,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与这位大居士不符,可南先生继续说:“名利都是立足于社会的工具,都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手段,追求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但不能住在名利相里,不能让名利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此想到一些人在面对名利时的态度,有些人因破产而自杀,有些人因绯闻而轻生,甚至有些大学生因失恋、失业等而自寻短见……但同时也有一些人,面对失意时表现出淡定与释然,特别是那些东山再起的人,虽然不见得一定成功,可他们的生活态度已经证明,他们是生活的主人,是命运的强者,外界环境根本无法摧毁他们。
人对名利的态度,如果是游戏的状态,就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个游戏不是玩世不恭的意思,而是一种智慧,佛家称之为“三昧”,诣为“我是自己生活的导演,追求名利是角色需要,但自己的心不会随之牵引。”这就是所谓的随缘不变。也就是说,凡事不要真的把自己搅进去,让自己起心动念于外境的变化,否则主客体就颠倒了,自己也永远作不了自己的主人。
做到这一点的人,即使失去了名利也不会大动干戈,因为名利在他手里也只不过玩偶,随时可以丢掉,也可以拾起,但那个主人永远是自己。
五
有些人抱怨说:“他那么坏,老天为什么不惩罚他?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或者“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那么倒霉?怎么都是好人先死?”或者“他那么有学问,怎么他生的孩子都没出息,甚至还有白痴?”
我们不去研究三世因果,只是借用一下老子的观点:天地不仁。
天地就是自然法则,它没有人类的仁义或观念,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动声色地运行,它是平静的。但它是主宰,违反自然法则,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它不去看谁好谁坏,只看谁平静,也就是说,如果他是一个好人,但他的心不平静,一味地贪着于自己的所谓好、所谓的付出,他的心被这个好奴役了,等于好过了。而过就是错,所谓过错,因此,他的果报就来了。而有些小人虽暂时得志,那只是因为他过去的福报多,就像存款,他在花,但总有花完的一天。请相信,还是天地不仁,当他坏过了,等待他的,是更残酷的惩罚,比如好人去世后还可以上天堂,而这些小人死后肯定下地狱。
就算在现世也逃不出这种平静和因果。比如有些专家或名人的孩子是痴呆,而有些没什么作为的父母,他们生的孩子反而有出息。这又是为什么呢?
家庭系统论结合物理学中的能量守衡定律,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一切系统都趋向于平衡,而平衡是一种动态的调整。而就一般家庭而言,比如有的父亲特别强,那么当他把强势的能量占尽了,他的子女就要通过弱来平衡,反之亦然。举个例子:葛存壮、陈强、程之三位演艺界的老前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反面的,而且有的人还差点儿被“枪毙”,因为他们演的太真了,可他们的心是平静的,他们知道,群众恨的是黄世仁,是反动派,不是他们本人。他们也没拿过什么电影界的大奖,可他们的后代都是大腕儿。相反,一些特别有名的电影人,一生演尽了正面角色,或导演出许多成功的影片,可他们的后代却没有几个成功,甚至有出息的。
这当然不具有普遍性,否则天下的父母都不敢奋斗了。比如刘墉的儿子仍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老布什的儿子还是总统……然而,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就在于那颗平静的心!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境界——宠辱不惊。无论成功或失意,都不要太在意,不要随着环境的赞许或贬低而把自己卷进去,始终处于一种八风吹不动的平静状态,那么家庭系统中的守衡就没有被破坏,每个人都是机会均等。
欢迎光临 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http://yhcx.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