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标题:
禅与心理学(连载三)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23 22:15
标题:
禅与心理学(连载三)
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多年研究人类心理思维模式时,发表了长达几十万字的论文。那里面先从人类的行为模式开始,反观形成种种行为模式的神经元,再上溯分析主宰这些神经元的大脑中枢,再研究中枢神经的结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他近乎运用了所有的统计数据、分析类型,但在一个问题上,他卡壳了!那就是:它们凭什么这么运作?它们的驱动器又是什么?
几十万字的学术权威论著,佛陀却只用了四个字就讲完了——相由心生。这里的心,不是心脏,是心性。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如果用物质的概念分析,用固有的思维模式推理,是根本找不到答案的。这也就是那位博士卡壳的本质原因。
而佛陀只是告诉我们:性在作用。
这个“作用”,哪里看得见,摸得着。但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佛教阐述的修心,就是修正作为。它对心理治疗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高到放下一切相,将心态磨得与宇宙和自然无二无别。即“和光同尘”的境界。
那么人类何以在物质文明极其落后的古代就通晓当今科学领域都无法涉及的高度?
这就是主体的区别:佛教讲万法唯心造。强调人心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它让人们放下我执,即:将固有的执着、理念、观念、原则等维持我们在社会上生存产物统统放下,包括心理学的条条框框。它只是让那个自性流动,像水一样如其所是,无论是佛陀,还是其他祖师大德,都在反复阐述不得不说的这个角度。在《坛经》里,六祖慧能开口便是“菩提自性本来清静”,诣为:你不清静,缘于不见自性!
欢迎光临 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http://yhcx.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