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标题: 为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减轻灾情压力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4 23:22
标题: 为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减轻灾情压力
    今天到北京交通台谈灾后心理干预,涉及内容很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如何为孩子和老人减压,是不是也要让他们反复经受心灵的震撼?
    一、对孩子
    一位父亲在哀悼日,把5岁的儿子叫到身边,让他和自己一样悲痛,并且反复讲解电视中那些悲壮的画面,弄的孩子不知所措,不一会儿孩子想出去玩,却被父亲大骂一顿。母亲过来安抚孩子,让他要有责任心,懂得地震造成的灾难……
    有些老人面对着每天冲击性极强的信息,采取了回避,他们不忍目睹,如果总让自己泡在泪水里,他们的身体是根本扛不住的。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学会为他们减压、调节。
    学龄前儿童,他们对灾害的认知还很少,他们的世界是游戏和玩具,本性是天真。严格上说,他们没有必要为大人分担悲痛,而且,那些救援人员之所以那么辛苦,不就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不受罪吗?所以,保持孩子的童真,让孩子就是孩子,这才是大人们要做的。如果一定要对孩子讲解电视新闻,就要采取孩子听得懂的话,而且还要从中教育孩子,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技巧。比如当孩子看到那么多灾民无家可归而提问的时候,家长就要对他这样解释:“你看,这些灾民就像曹兵追杀的老百姓,他们多可怜?!可你看见那些解放军了吗?他们就像赵云,一边救孩子一边抵抗敌人……”如此把天灾与《三国》故事结合起来,既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又能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念,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健康的种子。从中,孩子也充分得到了尊重,因此对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起到了正向的作用。
    还可以说:“地震就像怪兽,它们毁坏房屋,欺负小孩儿,可是这时候,奥特曼来打怪兽,救小孩儿,你看,那些解放军叔叔和医生像不像奥特曼……?”如此把孩子的兴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实质性冲击,又能让他们在动画书里找到调节的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加崇尚英雄、战胜恐惧。
    孩子对大人的情绪和行为十分敏感,当他们感到父母因电视里的内容而恸容,成天情绪不佳,特别是感到“自己被忽视”的时候,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不良感受。在学龄前,孩子的所有行为全部围绕着“引起父母重视”而产生,但如果父母忽视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以其它方式引起父母重视。比如父母冷战,孩子便有可能上网成瘾或上课走神儿,或逃学、厌学、生病等,以“表现不良”把父母的焦点引到自己身上,目的是维护家庭完整。
    而孩子们又想实质性地参与大人关注的事,但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又希望得得到父母的重视,所以要对他们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既重视他们,又不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超载”。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而忽视孩子,或逼着孩子理解大人,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一来不太可能,二来,如果他真的“理解”了,也很有可能是为了取悦于家长,那么,他们就不那么真实了。当然,这只限于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老师会科学地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理解现实。
    再者说,从灾区救出的儿童,他们有几个知道自己的事迹是感人的?然而,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童真才唤起人们无穷的动力吗?因此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要像救援人员对待那些孩子一样地保护。
    二、对老人
    而对待老人,一般要采取“转述灾情”的方式。拣他们能适应,听得懂,对他们有帮助的事件分享。比如对待身体不好且悲观的老人,就说那位在废墟里存活了上百个小时的老人的事,可喜的是,在灾区,这样的老人不止一位。让自己的老人从这些故事中找到健康的动力,以那些老人为榜样,保持一个乐观的情绪。对待那些因丧偶而自我封闭,悲观消极的老人,就讲灾区中失去亲人但仍然没有垮掉的那些人的事迹。老人会感同身受,会彼此理解,从而得以释缓,他/她会感到自己的压力被分担,这对他们的情绪调节很有帮助。
    老人的承受能力并不一定比我们差,他们经历的事,要比中青年的儿女多的多,只不过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太允许情绪激动,所以可以客观地对他们表达一些事件,只不过“要拣他们能接受,且对他们有帮助”的事讲。
    三、宗旨
    无论对老人还是对孩子,他们都是“资源匮乏者”,他们因无奈、无力而缺乏安全感,都需要保护,所以原则上不要过多地让他们参与诸如献血、捐助等负责的事,也不要过多地暗示灾区急需什么,而要采取“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原则,所谓“顺其性以行之”,即便是到灾区做心理干预,也要采取这种方式。中青年,要真正地负起责任,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否则脾气再急,一味地想把自己的方式和动机“逼塞”给别人,后果只能是适得其反。造成的心理后果,会导致更大的麻烦。






欢迎光临 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http://yhcx.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