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标题: 培养孩子的财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5-4 09:52
标题: 培养孩子的财商

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大都对钱的认知比较固定:养家糊口,积攒养老,教育经费,家急之用,这是多年生活经验的产物,而生活经验又与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而八、九十年代的人可能就比较“看得开”,他们一般没受过什么苦,没怎么感受过“有钱使在刀刃上”的滋味,因此不知道什么叫“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因此也不怎么爱攒钱,花起钱来呢?也觉得父母给自己买房是理所当然,在单位有高薪也没什么新鲜——无论在家或是在外,其珍惜程度都不及吃过苦的上一代。

严格说来,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没遭过那份罪,因此也不可能知道其中滋味。再者说了,长辈们辛苦操劳,也正是为了子女不再受二茬儿罪,过上好日子。

但长辈们还有一个想法:“你吃我、喝我,这都没事,但你必须像我一样珍惜钱,知道生活的来之不易。”

话是没错了,但做起来很难,这就好比生过孩子的人,无论怎么费心了口舌给那些没生育过的大讲生育之苦,得子之乐,对方也是无法体会的,甚至连分享都不可能。因为这些体会来自实践,也就是说,吃过黄连的人自然能够体会苦的滋味儿,但没吃过黄连的人,就算你再描述那个苦,不仅说不清,而且对方根本无从领会,打死他也没办法,倒不如让他吃一回,但是,这又何必呢?我们不是就怕孩子们再吃黄连吗?那么,我们何苦非要他们有体会不可呢?

因为吃过苦,遭过罪,被人小看过,所以才生出了珍惜与翻身的心,那么没吃过苦的人,他们没有那种经历,干吗非要珍惜和翻身不可呢?

有因才有果,许多父母用自己的因要求孩子的果,这是不现实的,但对于钱,我的看法是,确实要进行财富教育,然而需要一定方法。

一般来说,挣不来钱会出自两个原因,一是前世修得不好(欠债太多),二是今世不爱钱。

前世就算了,无论是不是迷信,反正已经注定了。那么今世,还有不爱钱的?

答案是:有,而且比比皆是,如果一时不好理解,那么请看一个小游戏——

女:我爱你。

男:为什么爱我?

女:因为你有钱有势,能满足我的一切,跟着你我一生不愁,而且有面子。

好的,如果你是那个男人,会爱这个女人吗?

或者说,会真心爱她吗,你敢把她娶回家过日子吗?

那么,请你与那个女人换位(你是她),看看你对钱的要求是不是也像她对男人的要求一样?

如果是,那么,你就不够尊重财富,那又何必强求财富一心属于你,“嫁”给你呢?

看看山姆大叔是如何成为亿万富翁的吧?

从退伍后炸鸡块,到第1004推销失败,以及第1005次成功,难道他是在让钱满足他的虚荣心吗?如果是,那么肯德基一定成为小作坊,而不是大企业。

还有,当电影院里不允许卖快餐的时候,那些因此而讨生计的年轻人并没有散伙,他们在电影院门口又支了摊子,以方便那些观众和游客,久而久之,快餐成了每家影院门口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进而推广至全世界,那些创业者,难道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吗?

如果是,那么麦当劳不可能因为服务第一而成为全球第一快餐。

山姆大叔不是不怕失败,而是他喜欢那种感觉,什么感觉?就像孩子在雪地上摔倒后再站起来,再摔倒的感觉……,对,游戏,他把什么所谓的失败、成功当作游戏,当成兴趣,不是非翻身不可,非较劲不可,非有什么韧性和恒心不可的骨头,所以他不累,不累就总有劲头。

他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战胜自己”、“咬牙挺住”,“百折不挠”,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就是生活常态,就像我们平时吃饭睡觉一样,然而没有人会说:“你天天吃饭、睡觉,你看你多有恒心和韧性。”吧?就是这种感觉。

麦当劳的创业者也没想那么多,他们甚至连“为人民服务”都没想过,只是觉得“这里不行,那咱们就换个地儿”,那些观众和他们已经是老相识,谁也离不开谁,就为这个,咱们也得对得起人家不是?

因此,他们从不卖高价,就像许多老北京的小吃一样,人老,牌子老,价也老,不为赚钱,只为人缘。却不知,人缘就是最大的财富。

这些故事挺动人的,但从中都反映出一件事,爱钱不是爱虚荣,而是心里有别人,就像婚嫁一样,你心里有这个人,为他(她)着想,那么对方一定不会亏待你!



我上高中时就有偷着拿父亲钱的习惯,说习惯也不对,我只是想买衣服。

现在回想,那是因为在初中,母亲总给我接裤腿,我的个长了,裤子却总是那条,母亲说,那样省事。可同学不这么看,那个学校就看这个,当年流行喇叭裤,上高中时流行有裤线的料子裤,你穿上那种裤子,男女生都会对你另眼相看。对了,还有鞋,当年只要穿上高腰的耐克或三节头,就有面子。

但我始终没能买得起它们,所以我今天都特别爱买新鞋。

因此当年,我是为了面子才拿钱的,但父母就是不给我买新的,我现在可以理解他们当年的节省,但那个青春期的我,就是因为总穿那种接腿的裤子而被所有人笑话。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分钱,从来没有,他不是跟儿子小气,因为他是孤儿出身,知道积攒是硬道理,孩子嘛,能活着就行了——这是他当年的经历,所以对我也如此。

我不说偷钱,而说拿钱,是因为我不认为那是偷,在拿的过程中,我也有罪恶感,但也有一种快感,现在我解读它,就是:拿到钱,就等于父亲在给我钱,提供我那个年龄的需求,包括面子。其实,他只要多陪陪我,甚至给我买一件小礼物,一根冰棍,也许我也不会用这种方法追求归属感。

是的,我只是在那个过程中感受到父亲在乎我,心里有我,给我买玩具或一本书,其实这些都是一个孩子的基本需求。

这些经历会让我若有所失,但当年,为了满足面子——我刚参加工作时特别爱花钱,一个月不足两千的工资,一周不到就没,但给我换来的是高档衣裤和皮鞋,我很有面子。

给女朋友花钱大手大脚,请客也大方,都是为了面子,所以当年的女友说我没安全感。因为我只为满足面子,没想到将来。

还有一个朋友,从小到大跟着兵团的父母到处走,因为他是部队家属,家里五个孩子,他是老小。

老小跟哥哥、姐姐一起吃饭时(那时的生活也比较艰苦),总会吃亏,于是习惯把食物攒起来,或藏起来,等到饿极了再吃。

这个习惯被带到今天,他已经娶妻生子,仍然会把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虽然他的月薪相当高,却只花老婆的,因此只住个四十平米的二手房,开一辆十年前的旧车,儿子没有礼物,老婆营养不良。

钱,成为了他童年经验的载体,同样,也是我的创伤。我是为面子,他是为活着,我们都是守财奴,都一样!但我们都没认为老人养我们是理所应当,因为我们都吃过苦,所以我们怕了,也因此换不来甜。

所以,在财富教育上一定要对子女有一种良性认知,该买礼物的时候,千万别用自己所谓的“苟活”来对待他们,他们在幼儿园或学校会很没面子,后果有可能成为我那个状态。但也不能说什么就买什么,那样就会培养他们一切理所当然的心态,到时候不珍惜,也就不奇怪了。

但中国人不能一味地学巴菲特,对孩子一切用钱说话,似乎是在培养孩子的财富意识,可中国毕竟是中国,一切金钱化的人将来不太会有良好的人缘,就像现今个别电视节目里表现的那种征婚现象——为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而不择手段。

父母提供礼物,也要在提供的时候给到关爱与引导,那礼物可以不贵重,但一定是爱的结晶,一定是孩子那个年龄能够接受的东西。其实,健康的财富观念应该从小培养,也就是从一个小玩具和一本图画书培养,但不可为孩子养成“我喜欢什么就得买什么”的习惯,否则有朝一日达不到目的,他(她)就该想别的办法了。

成绩好给个小礼物是可行的办法,生日或聚会时与同学交换礼物也是在培养其公平交易,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变形金刚;长大些,可以参与缴费和联络,比如刘墉想带着儿子刘轩出国旅行,就让儿子自己打电话联系机票和宾馆,而且之前给儿子一个固定的数目,省下来算他的能力(不能算他的收入),这样孩子就会有金钱意识,也会比较节省。

再后来,可安排孩子去工作,如果父母是商人,可以让孩子介入一些简单的事,而且像所有员工一样给工资,几分汗水,几分收获。

总之,培养孩子社会化进程,财富观念也算其中一项,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大环境下,就算将来失业,这项能力(财商)也是必不可少的。





欢迎光临 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 (http://yhcx.cn/) Powered by Discuz! X3.2